虛擬世界還需要機構嗎?
前言
這個問題就需要回到為什麼會有機構存在,機構存在不外乎就是有著特殊的目的,因為堂會的限制中,有些事工不易發展,那我們可以想一想虛擬世界還需要機構嗎?也許在想這問題之前得先問什麼是虛擬?早在廣播、電視、網際網路,我們經歷不同的傳播媒介改變,媒介的不同會使機構因此消失嗎?還是產生了更多類型的機構呢?
科技追求什麼?
我們先從一本書《矽谷天王彼得.提爾從0到1的致勝思考》的傳記談起,其中提爾曾說:「科技需要自權力中解放,為自由創造空間的三大科技:網路空間、航太和海上家園。」虛擬世界(元宇宙)建構的就是在網路空間上,透過新型態的瀏覽方式,探索新的空間就成為可能,也正是最近流行的議題【元宇宙】。
元宇宙
Roblox Corp. 執行長 David Baszucki提出的八大基礎建設
元宇宙是由八大要素組成,分別是身分(使用者在社區呈現、與人互動的樣貌)、朋友(本來的朋友或在平台上結交的好友)、沉浸式體驗(手機難度高、但虛擬實境(VR)可以確實提供)、低摩擦率(體驗應儘可能無縫接軌)、多樣性(社群內有數百萬人正在創造內容)、隨處都可玩(且延遲度低)、經濟(公司注重用戶投入度、不是金錢,前輩能照顧後輩),以及用戶禮貌(公司無論建造什麼,都會思考到安全體驗)。
參考自 https://technews.tw/2021/11/17/robloxs-stock-price-rose-nearly-8percent/
面對虛擬實境的議題,我覺得比較完整體驗(或者比喻),可以用「駭客任務」電影做比喻。另外一個就是PS4上玩的熱門遊戲,「刺客教條」,遊戲的故事背景是透過Animus實驗,一台透過血緣令用戶體驗祖先記憶的機器。如果我們不打電動、不看小說和電影,大概很難想像虛擬實境的多種可能性;很多時候我們少了想像,只剩下跟隨潮流擺布,反而更容易迷失。
虛幻最簡單的形式是從文字開始。還記得閱讀金庸小說、哈利波特,不同的小說會讓讀者產生的想像空間,有人會透過電影呈現小說的感受,當然也可以用虛擬實境進行角色扮演來深化感受;從上面兩個例子,我們可以相信虛擬實境會是未來,但也不是全部,可以關注和參與,但不要過度熱情或感到迷惘。
這讓我想到一年前,ClubHouse 剛推出的時候,在座的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個新鮮事,我們經常開房談論不同的可能(甚至還開出了基督徒耍廢房),但今天呢?誰還有在使用ClubHouse?可以舉個手,ClubHouse現在還有什麼可能呢?記得當時我用語音聊天室來形容ClubHouse平台,在網際網路發達前,我們使用無線對講機(香腸族、火腿族)在空中對話,ClubHouse與無線對講機共同特點是開放平台,可以讓不同人參與;從這可以看到新技術的發展不是個新鮮事情,但卻是個提供更便利平台的例子。
ClubHouse有時有一些令人意外的用法,像我們機構在財力有限的狀況下,本來想做一個讀書會的Podcast,但是沒有預算買設備,卻意外發現,從Clubhouse直接收音後,可以簡單進行後製,就完成Podcast聲音檔的基本雛型;順便說Podcast也只是十年前的產物,沈寂十年後才爆紅的媒體。
扯遠了一點,還是先回到為什麼人要進入虛擬實境?
一級玩家關卡前言
虛擬實境真的能滿足自由嗎?或者能使人從權力中解放嗎?《一級玩家》小說就呈現這樣的宇宙觀,但令人可以再三玩味的反而是各關開頭的前言描述:
第一關
多數時候當人很悲哀。只有透過電玩,日子才比較好捱。
《安納瑞克年鑑》第九十一章第一至二節第二關
我不迷戀真實世界,不過那是唯一仍可以好好吃一餐的地方。
美國喜劇演員葛洛丘‧馬克思(Groucho Marx)第三關
「出門」一事實在被過譽了
《安納瑞克年鑑》第十七章第三十二節
從上述這些章節標題,我們發現因著現實的侷限,反而讓人寄託一個虛擬的世界,但虛擬世界為了能維持體制的運作,最後也被約束、被控制,甚至仍然會像現實世界一般地產生階級,虛擬世界真的是自由的解答嗎?但可以知道,人人渴望獲得自由,這正是信仰能提出的解答,人在哪裡活動我們就該往哪邊去,凡事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組織存在,有組織的地方自然就會有機構存在,或著我們可以用遊戲的術語來說,就是公會、幫派等等的不同名稱,依照他自己的性質和功能運作著,但當中首要目的還是傳遞真理的訊息。
真理叫人得自由
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:「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,就真是我的門徒; 你們必曉得真理,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。」 約翰福音8:31-32
不論身處虛擬還是現實,都需要真理才能使我們得著自由。人們想用各種的方法尋找自由,但始終都不得其門而入。此時正是我們需要參與的時機,不論是生活中還是遊戲中,各種未來的虛擬宇宙世界,各種新鮮事物的發展,都值得被理解與探討。但在這些討論之中,更需要知道的是我們的初衷是什麼?特別是我們在談論任何新興媒體的應用,還是圍繞兩段經文去探討,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這些經文。
我知道你的行為,你也不冷也不熱;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。你既如溫水,也不冷也不熱,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。啟示錄3:15-16
怎樣才能或冷或熱呢?這是一個簡單的熱傳導問題,就算我們在任何高檔市售的保溫瓶裡面裝水,時間久了再怎麼熱的水一樣會變成溫水;這樣的狀態下的水如何才能真正保持冷熱呢?除非我們能製作出一個真空的阻斷環境,使熱傳導無法產生才有可能;當然還有一種最簡方法,就是回到冷或熱的源頭,當水常在源頭就不會失了溫,變了味。如果我們只關注當下的各種變化,到頭來只會失去了溫度。
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羅馬書12:2
或許我們都知道聖經告訴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但更關鍵的反而是下一句,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才不至於為了跟隨流行而隨波逐流;經文提醒我們,透過察驗之後做出的判斷,在行動上才能事半功倍。
去中心化
與元宇宙一併討論的還有「去中心化」的議題。因為人不想被操控,所以特別需要一個新的機制來平衡,甚至跨宇宙間還能保有自己本身累積的數位資產;這些資產可以是虛擬貨幣、虛擬契約、所有權…等。連帶一起討論的就會有NFT和虛擬貨幣,這部分也是跟虛擬世界密不可分。早在兩三年前,本協會曾經討論發行一種靈糧貨幣,賺取數位貨幣的方式;可能是透過參與各種屬靈操練,或是參與各種的服事,這樣的貨幣可以在各基督徒店家、書房、基督徒提供各類服務,進行交易,對價關係可能是來自於贊助和奉獻,有點類似時間銀行,你的付出會有對應的回報機制。
當然這種經濟模式其中會有一些信仰爭議尚未被探討,但確實開啟了我們不一樣的想法,因為運作過程需要透過跨組織、跨堂會、跨機構的方式,如果不「去中心」就很難有公平性存在;單由一中心所控管,很難避免弊病的發生。
面對元宇宙的效益,反而我們應該更積極思考另一個觀點。
去堂會中心化
教會的本質是因為基督徒而聚集,堂會則是以一個組織管理和建築物做為考量。這些年興起不少Mega Church,這類堂會看似資源更加豐富,但裡面資源的應用真的是多元發展嗎?當中是不是容易變成一種非專業領導專業的堂會牧者領導方式;術業有專攻,跨堂會之間的專業合作,或許才是面對社會變遷的一種解套方式。
過往在中華福音神學院舉辦了三屆的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,我們可以談論各種網路應用的可能。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實狀況,每個牧者想把各種服務帶回去堂會使用。可是很多的網路服務並非適合單一堂會,反而是需要一群專業的基督徒受差派,一起進行跨堂會的公共資源發展。
在元宇宙「去中心化」的議題中,我想談的就是「去堂會中心化」,在這觀點下堂會不再是把什麼資源都往堂會集中,而是回到另一種受差派的方式運作,不單只是傳統上差派宣教士,同時也將專業人士列入差派範圍,進行專業領域的跨堂會服事。
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,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。我們這許多人,在基督裡成為一身,互相聯絡作肢體,也是如此。按我們所得的恩賜,各有不同。羅馬書12:4-6
當然我的身份不是堂會牧者,而是機構負責人,也許對堂會牧養觀點會與堂會牧者有點不同。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,在現有疫情之下,堂會崇拜也有一些改變,有的牧者害怕信徒去聽其他堂會講道。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,如果一個信徒願意更多的學習,為什麼要攔阻他學習呢?這就是一個網路時代的變化,在疫情中就更加明顯。我們沒辦法阻止人更多的學習,當然也不應該,反而是面對這種多元學習狀況下,如何幫助信徒能有更多的獨立思考,並且按照他們的專長去參與不同的服事,近一步讓各類專業領域的機構有發展的可能。
自發性學習
虛擬不會讓機構變得更不必要,反而變得更加多元。真正該擔心的是信徒侷限了自己的成長意願,或著被僵化的門訓體制侷限。網路上的資源相當充沛,各種講道、線上教學已經比過去來得多。也許現在該探討堂會牧者如何鼓勵信徒主動學習,眾教會跟機構如何持續累積各種公共資源,才是虛擬化該被探討的議題。
連結、共享、開放,正是目前需要被不斷探討,也是需要挑戰過去侷限的思維,必須要訓練信徒懂得獨立思考和自我覺察,正如希伯來書記載。
看你們學習的工夫,本該作師傅,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,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,不能吃乾糧的人。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,因為他是嬰孩;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;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,就能分辨好歹了。希伯來書5:12-14
特別是對有志參與在這元宇宙開放世界的福音工作的人來說,真的知道如何分辨嗎?今年一月新天地召開啟示錄講座,大肆在各媒體中宣傳,我們是否有能力分辨真偽呢?異端呢?另外,好消息宣教會舉辦亞洲基督徒領導者大會,也是另一個例子;更別提現在搜尋引擎關鍵字搜尋信仰字串,出現的前幾名不少是東方閃電的內容。
虛擬的數位世界,如果你接觸過《一級玩家》的小說或電影,那裏面所說的Oasis (綠洲) 是可以學習全世界知識的地方,如果我們談論虛擬世界之前,沒有先預備好足夠的公共資源,就像是沒有後勤的部隊,卻不斷把人送去會被消磨信仰的地方一樣。前線後勤都需要有更完善的連結關係,擺脫堂會中心,回到以基督為中心,認識彼此間的差異,且接受彼此的異同,在共同的負擔中連結,不同的負擔分散也帶著祝福。
虛擬世界的目的,為的還是對應人性的需求。最後分享一個為什麼如今我能在這個網路世界中,建立一些基礎資源。在1996年的時期,我和我哥在網路耗費了大量的生命,直到當時接觸了一個基督徒的網路聊天室,最初可能是為的是認識異性,但後來找到了信仰,把我和我哥從信仰的離家者,重新帶回信仰當中。如今我哥在新竹鄉間牧會,而我在這邊分享,並且持續建立信仰的共同資料,雖然當中看似與傳福音沒有相關,卻有不少人因為主動尋找信仰資源,而認識信仰加入了教會。主動尋求者只會越來越多,願意不斷學習成長,願意受差遣而貢獻專業,他們可能就在等著這個時機的發生,主動回應主的呼召。
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:「我可以差遣誰呢?誰肯為我們去呢?」我說:「我在這裡,請差遣我!」以賽亞書6章8節。
此文為 2022/1/13 關鍵面對分享講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