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南聖教會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竹南中港唯一教會 深刻愛人建立門徒

竹南中港唯一教會 深刻愛人建立門徒

哪裡有教會(機構),那裡就是「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」關心的所在。

當教會名錄校對到「竹南聖教會Action Church」,全名為「財團法人台灣聖教會竹南教會」。談及黃銀成牧師時,秘書長王獻宗(黑熊)分享到:「啊!認識黃牧師很久,在過去網路團契時期大概是在2000年左右,當時黃牧師還是傳道時便認識。常在分享中彼此關心、傳遞教會異象與負擔,許多記憶彷彿淡去,但在永恆裡卻是很珍貴的!」然而,竹南聖教會在當地的祝福與影響力,也是功不可沒。

圖左一為黃銀成牧師

聖教會宣教開拓 如今在台開枝散葉

說起竹南聖教會,小編也在教會歷史回顧中了解到,需要從「台灣聖教會」起源與開始,是如何回應上帝的心意與初衷。爾後,如何在台灣各地開枝散葉,皆有主一步一腳印的恩典與記號。

19世紀在基督教界興起了「宣教運動」後,分別為聖、為主使用的青年興起,有如春天之步伐在美國教會醞釀一股潮流,遠東宣教會的創立,加速了亞洲聖潔運動的推動,以及教會的覺醒與建立。

特別的是,主後1901年2月,上帝呼召美國與日本中田重治牧師,他們在日本東京連結合作,領受同一異象與負擔下,開始傳揚「四重福音」且不遺餘力、全心全力投入。1905年間先後設立「中央福音傳道館」、「遠東宣教會」及「東京聖經學院」,以東京為據點,向亞洲其他地區開展聖潔運動,並得到普遍認同與肯定。1907年傳到韓國、中國大陸;1917年以48間教會,60位傳道人,1400位信徒,創立「日本聖潔教會」,以宣信博士所主張之四重福音(重生、成聖、神醫、再臨)為特色,並選立中田牧師為首任監督,1926年來到台灣。

1926年元月在日本東京聖經學院內,日本聖潔教會全國教會舉行每年一次的「新年聖會」。會中中田重治監督強調台灣傳道的時期已成熟,並當場呼籲工人前往台灣開拓工作。當時在東京聖經學院就讀的安部藤夫牧師接受了呼召,即決志到台灣宣教,負起艱難的使命。

同年1月11日福音從東京出發,透過中田重治監督和安部藤夫牧師,來台灣全島(西部)巡迴佈道,1月30日晚上他們在台北市借用「台灣日日新聞社」樓上舉行,台灣第一間聖潔教會的開幕典禮。次日主日崇拜假御成町一丁目十番地(現為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),租用店舖二樓舉行,參加聚會有20多人,並正式成立「台北聖潔教會」,安部藤夫福音使受差派為第一任駐堂牧師,這是台灣聖潔教會的開始,也奠定了「台灣聖教會」的信仰指向與基礎。

教會復興 大量開墾與開拓

經歷創設期、遭變期及重生期,於1950-1959年間教會開始復興,弟兄姊妹火熱傳福音,尤其是青年組織「福音團」到處佈道,並於1950年2月19日開始在桃園、竹北、苑裡、中港成立了「竹南聖教會」(前身為中港聖教會)及北門街等開拓教會。

其中竹南聖教會,是目前位於台灣苗栗縣竹南地區中港唯一的教會。教會歷史中記載1952年8月1日設立中港聖教會(現為竹南聖教會),當時教會租用的房子,就在絡繹不絕的中港街道竹南鎮平等街34號。起初從一個家庭開始,然後由佈道隊接棒向在地居民傳揚福音,接著由許多牧者在這地牧養,人數不斷地加增,教會也需擴張。

因此,1957年教會購得位於中正路212號現址,並於1958年7月1日選出第一屆信徒代表,同月21日舉行奠基典禮,並於同年10月6日舉行第一代會堂獻堂禮拜。

教會仍持續成長與增長,1962年執事會成立,協助教會各樣事工發展,並於1977年2月6日總會大會通過更名為「竹南聖教會」。光陰似箭,第一代堂會使用了30年,原來的堂會已破舊不堪使用,並於1987年2月成立了「重建會堂委員會」,並於同年6月16日舉行開工禮拜,拆除第一代會堂。

隔年1988年5月21日遷入第二代堂會(即為目前的教會會堂),1989年3月29日舉行了獻堂感恩禮拜。如今一棒又一棒的福音傳承,歷經數十任的牧者牧養及傳遞異象。2005年榮獲內政部獎,被評定為績優宗教團體(苗栗縣宗教興辦公益慈惠暨社會教化事業績優表揚),2007年10月成立「神話樂團」、2013年9月成立了「豆沙劇團」、2024年3月開拓苗栗Action Church福音事工。

竹南開墾70載 帶領門徒建立主精兵

2022.11.17竹南聖教會設立五十週年感恩禮拜合影留念

走過70年頭的竹南聖教會,現任牧者為黃銀成牧師,他曾在70週年影片分享說:「我真的很感謝神,有許多可愛的弟兄姊妹。過去這些年間,我們同心在這裡事奉,同心的愛神、愛教會、愛肢體,讓我們建立一個愛的教會。」

黃牧師憶及他當時來到竹南聖教會時,是2002年7月1日起擔任牧者之職。當時教會的目標主題為「教會五十年、突破五十人」。他表示,所以,可從主題得知當時的福音事工是非常艱困的,也許當時看重教會人數。但在牧養的過程,「我也不斷思考到底神所喜悅的教會是什麼!」禱告中,他領受馬太福音廿八章19節「所以,你們要去,使萬民作我的門徒,奉主、子、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。」期待這些年「建立門徒」,成為可以「為主爭戰的精兵」,這也是黃牧師很深的禱告,期許更多人來回應神的愛。

竹南聖教會的目標是「改變,從行動開始」,透過各樣方式傳揚耶穌基督的救恩,並完成主所託付的大使命。​教會組織架構完善,有管理部、財務部、牧養部、媒體部、發展部及主日部等部門,並有成人小組、青少牧區、兒童牧區等牧養單位,這些部門協同合作,推動各項事工,帶領不同年齡層弟兄姊妹成為主門徒、主精兵。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基督教竹南聖教會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zh.church/812149

竹南聖教會 深刻愛人建立門徒
1952.12.28遠東宣教會中港佈道所洗禮者攝影紀念
1952.12.28遠東宣教會中港佈道所洗禮者攝影紀念。擷取自竹南聖教會70週年影像
1956.1.5中港佈道所新春兒童學道會
1956.1.5中港佈道所新春兒童學道會。擷取自竹南聖教會70週年影像
1958.10 中港聖教會獻堂典禮留影
1958.10.6 中港聖教會獻堂典禮留影。擷取自竹南聖教會70週年影像
1958.11.30中港聖教會第一屆洗禮式
1958.11.30中港聖教會第一屆洗禮式。擷取自竹南聖教會70週年影像
2022.11.17竹南聖教會設立五十週年感恩禮拜合影留念
2022.11.17竹南聖教會設立五十週年感恩禮拜合影留念,主題為「教會五十年、突破五十人」。擷取自竹南聖教會70週年影像
2012年竹南聖教會60週年合影
2012年竹南聖教會60週年合影。擷取自官網
2022年竹南聖教會70週年合影
2022年竹南聖教會70週年合影。擷取自官網
霧峰和睦中心教會外觀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霧峰和睦中心 震災後經歷主愛不變

霧峰和睦中心

哪裡有教會(機構),那裡就是「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」關心的所在。

當教會名錄校對到「中華浸信宣道會霧峰和睦中心」,秘書長王獻宗(黑熊)說起,教會名錄與「她」認識的緣起及後續連結的感恩之事,深知教會名錄的重要,時常會收到何牧師對網協的關心,並支持教會名錄各樣需要,送來簡單的點心麵包等餵飽北部的同工團隊。

說起霧峰和睦中心的源起,首先,要談及1999年9月21日凌晨那驚天動地的地震。至今,大家都印象深刻,即使是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,從台灣歷史來看都知道921,這場大地震對台灣有多大的創傷與影響,甚至可說是台灣自二戰最慘的重傷亡事件,當年統計約2454人死亡、715人重傷、逾10萬棟住宅倒塌,無數家庭飽嚐喪親之痛,如今仍有許多家庭活在陰影裡,想念逝去的親友。

霧峰和睦中心於921時成立

談及該教會牧者為「何志文」是家中第五代基督徒,從小對宣教有特殊的情感,原是高曾祖父鍾亞妹在馬偕宣教士帶領下信主,基督信仰傳承至今。當年921地震來到台中開拓的何志文牧師,受到宣教士倪道聲牧師夫婦協助,他曾聽聞有牧者說:「這一震,把基督徒的愛震出來!」他深思如何走出舒適圈去傳揚福音,為何不能學習並效法宣教士的精神呢?此刻,他帶領全家開拓教會,並投入宣教事工的行列。

霧峰和睦中心的異象「一間愛神愛人的教會,我們都是跟隨耶穌的門徒,立志透過各種方式宣揚耶穌的救贖,並完成福音大使命!」何志文牧師渴望幫助更多人,因此921地震時成立了「霧峰和睦中心」,並大量時間投入社區福音事工,例如:收留學區內國中小的孩童,進行安親以及課輔活動,讓這些家庭弱勢的孩子能夠在學業上有平起平坐的機會,也在放學後有地方收留。

何志文牧師適當地引進學區內的大學生資源,讓大學生們能夠有更多發揮專長的地方,不但指導功課,還讓學生有一些興趣與技能。其次是「關懷區內的長輩」,為長輩供餐,也帶領長輩在教會上課,減緩長輩失智的可能性。

透過課輔班、社區冰箱及食物銀行幫助在地居民

更重要的是推動「十二籃零碎計畫-和睦社區愛心分享冰箱」,何志文牧師發現全球丟棄的食物太多,但也仍有許多人需要糧食來救命。因此,他發起大台中第一個「社區冰箱」,建立一個「食物共享平台」,人人皆可分享食物,任何需要之人也能取用食物。並指派社區冰箱管理員,定期檢查冰箱內食物的新鮮度及賞味期,讓每位民眾可以吃得健康與安心。

何志文牧師期許讓「分享」成為一種習慣,也成為生活當中的舉手之勞,因為「從手中給出的不只是一份物資,也是一份祝福。從手中得到的不只是一份物資,更是一種愛與關懷。」教會也常呼籲弟兄姊妹「勇敢的愛人、努力的宣教、成熟的委身、快樂的服事!」

霧峰和睦中心投入社區福音事工

何牧師曾接受媒體採訪說,教會僅只是個「平台」,依然要仰賴在地百姓以愛心提供食物,給有需要的人們取用!霧峰和睦中心自2002年9月30日轉型,加入成為浸宣體系教會,會友人數從起初的個位數,成長到約有50位會友(家庭)。在這純樸的霧峰地區,居民人口有6萬多人,921後流失大半,但因擁有朝陽科技大學、亞洲大學兩間學校,師生人數加起來近3萬人,該區儼然成為大學城,何志文牧師這些年推動學生事工,並前往校園成立團契,幫助學生身心靈全方面的成長遇見神、經歷主愛,許多學生也成為教會福音事工的得力工人。

除此之外,何志文牧師全家力行宣教,打破了過去認為教會小、人數少無法出去宣教或差派宣教士的迷思,他們夫妻帶領孩子以身作則參與宣教,與教會同工接待許多來台的短宣隊,成為牧者及弟兄姊妹成為榜樣。同時,也激勵許多小型教會更加看重宣教事工,一同見證上帝美好奇妙的工作。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中華浸信宣道會霧峰和睦中心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zh.church/815670

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設立 看見吳勇長老的信心

哪裡有教會(機構),那裡就是「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」關心的所在。

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

2024年11月,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(簡稱網協)第四屆第四次的會員大會,在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(簡稱林南)舉行。而網協與林南的關係如此緊密,是因2009年11月借用林南場地正式成立協會;不僅如此,網協副秘書長蒲正寧也在林森南路禮拜堂擔任長老,多了一層連結與交通的關係。在網協的官網有許多事工與內容皆有林南的影兒,像是《為孩子禱告》中文事工是由「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」與「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」共同承擔,每天同步在LINE、台灣聖經網及社群平台,傳遞與邀請大家一同為孩子們禱告。

小編查閱了該教會歷史,相當敬佩!談及禮拜堂就會想起「華人基督教界頗具影響力的傳道人:一代神僕-吳勇長老」。

回溯這段歷史,1946年初,吳勇長老路過許昌街的台北國語禮拜堂(*註1),當時他被詩歌吸引進去聚會,受感而信主。心中便火熱跟隨主,開始了晨曦即起晨更的生活。並於同年底創辦「台北基督教青年會青年團契」,起初雖僅有7人,依循聖經真理採長老制,開始了聚會並建立教會。然而1951年5月罹大腸癌,原本醫生宣佈不治,但他在病中蒙主呼召,願意全時間服事,同年5月23日大腸癌得神奇妙醫治。

圖左:吳勇在1946年台灣光復後,隨國民政府來台,任職於鐵路局,並在台北許昌街青年團契聚會。同年聖誕節受洗加入教會服事;圖右:1945年在台北許昌街青年會成立的「許昌街青年團契」弟兄姊妹熱心傳福音人數日漸增多,為地方教會的起源。「植堂」成為吳勇長老所牧養的地方教會優良的傳統。

因此,1952年他推動的「南京東路禮拜堂」落成,吳勇被按立為長老之一,並負責許昌街國語禮拜堂事工。爾後,許昌街原址老舊並於二段現址購置建堂場地,並改名為「台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禮拜堂」,那年則為1976年。他以信心仰望神,以無固定薪資的方式事奉主!

圖左:南京東路禮拜堂剛成立時,吳勇與王長淦在大門前合影。
圖右:1954年吳勇長老全家遷入南京東路禮拜堂教會主日學新居居住,當時吳勇夫婦已有四個兒女,後來又添了三個,共有七名兒女。
圖左:南京東路禮拜堂剛成立時,吳勇與王長淦在大門前合影;圖右:1954年吳勇長老全家遷入南京東路禮拜堂教會主日學新居居住,當時吳勇夫婦已有四個兒女,後來又添了三個,共有七名兒女。

吳勇長老從信主到經歷神蹟病得醫治,並開啟服事全球華人的使命。他一生投身在宣教與培育的事工上,從他事奉足跡遍及全球華人教會,如新加坡、日本、香港、菲律賓、芬蘭、德國及巴西等地建造教會,以及他經常在廣播電台及電視上傳講福音,皆可感受到他對於福音的迫切與渴望神的國度降臨。

說起宣教與培育,1960年代吳勇長老與寇世遠監督、臺雅各牧師呼籲華人,向海外異文化民族傳福音。1968年成立了「中華海外宣道協會」。因此,90年代開展大陸宣教事工,1970年參與籌設「中華福音神學院」、1978年成立「台北地方教會差傳小組」、1981年創辦「門徒訓練中心」、1991年出版傳記《不滅的燈火》,獲頒金鼎獎、1992年出版講道集《清晨之光》。2000年出版《吳勇全集》共33冊,是全套終生信息。

圖中、右:現為林森南路禮拜堂的外觀及LOGO示意。
圓圖左:吳勇長老生前於門訓授課情形。
圖中、右:現為林森南路禮拜堂的外觀及LOGO示意;圓圖左:吳勇長老生前於門訓授課情形。

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傳承使命,以建立一群成熟的基督徒,靠著神的恩典,來服事這世代的華人及教會。該教會異象:因為愛,我們服事:一、敬拜神;二、服事未信主的人;三、彼此服事(服事屬靈的家人);四、服事華人及教會。林森南路禮拜堂的標誌是由四個手牽手的人形圖案所組成,象徵教會是於1946年來,由於來自四面八方的基督徒共同攜手建立的教會。中央隱藏遮十字架的圖案代表我們的基督信仰;四個角落的圓點代表林南的弟兄姊妹成長必經的四個歷程;四組朝向東、南、西、北的箭頭代表著我們是個宣教的教會,要往普天下去服事華人及教會。同時箭頭的圖案中也隱藏著「台」、「北」二字,代表我們是台北的地方教會。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35122

*註1:台北國語禮拜堂與之後吳勇長老成立的禮拜堂非同一體系。台北國語禮拜堂,是一座自立自主,屬於地方性的獨立教會。回溯歷史是民國34年,抗日戰爭勝利,臺灣光復,范誦堯將軍受命來台接受日軍投降。范將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,眼見大陸來台各界人士,日漸增多,其中信仰基督教者甚眾,由於臺灣各地教會,均以台語傳道,深感不便,乃與唐守謙先生,李鐘賢靜女士等發起在臺北市組設國語崇拜聚會。

最初,借用許昌街青年會會議所為聚會場所,參加禮拜者日有增多,幾至無法容納,當時,臺北市長為游彌堅先生,游市長亦為參加國語禮拜之基督徒,見教會如此的興旺、復興,內心深受感動,乃設法協助將原日本基督教團臺北幸町教會禮拜堂,撥為國語禮拜堂聚會之用,36年6月中旬正式遷入,成立臺北市國語禮拜堂,以迄於今。

澎湖東北海二級離島鳥嶼村之美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帳棚使命團 織搭宣教步履進入偏鄉山區服事

帳棚使命團 織搭宣教步履進入偏鄉山區服事

哪裡有教會(機構),那裡就是「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」關心的所在。

11月份,夥伴帳棚使命團創團執行長「黃多加傳道師按牧感恩禮拜」,因此我們能夠有機會實際走訪祝福她,這也是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記錄「教會機構名錄」重要的一環。透過文字記錄、實際走訪教會及祝福夥伴機構,寫下我們與教會、與機構互動的美好歷程。

說起與帳棚使命團的相遇,是由贈送「22本教會機構名錄」開啟我們與夥伴「帳棚使命團」的連結,每一本教會機構名錄,透過黃多加牧師推廣與發送,前往山區、部落成為許多牧者的祝福。

帳棚使命團前往偏鄉服事

黃多加牧師曾分享「帳棚使命團」的開始與初衷,是緣起於汶川大地震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,當時震央於中國四川省阿珼藏族羌族,自治州汶川縣映秀鎮附近。她身為志工參與救災過程,許多傷亡怵目驚心之外,也看見許多大人孩子處處以帳棚為家。因此,深受啟發的她,從那一年開始帳棚使命團的宗旨為無牆教會,以行動傳福音,肩負使命隨走隨事奉傳遞耶穌的愛與救恩,移動的步履進入偏鄉服事,團隊來自有感動且願意同奔天路的人加入。

而在這之前,1996年澎湖東北海鳥嶼島發生船難,當地無教會人們驚慌無助,這事件也激發她,深知人們需要上帝,並開始她在鳥嶼島的服事,並與當地教會展開兒童主日學、英語教學等,並在其中建造教會,期盼讓上帝的名在海上傳揚開來。

帳棚使命團前往偏鄉服事

這些年黃多加牧師帶著「帳棚使命團」團隊上山下海,幾乎全台各地走透透,曾前往頭角教會拜訪、馬武督教會、由根山居-華光基金會、司馬庫斯部落、尖石鄉武漢部落、澎湖東北海二級離島鳥嶼村(又稱小威尼斯)等地,為的就是把物資(五穀雜糧麵包、貝果及手作清潔劑)帶進偏鄉與原民部落,更重要的是把「福音」傳進各個家庭。

那愛神的心、服事主肢體的行動「帳棚使命團」從未停歇過,若哪裡有需要,小編總在想「黃多加牧師」肯定奮不顧身前往。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帳棚使命團,為「她」禱告: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35092

帳棚使命團前往偏鄉服事
帳棚使命團到各教會服事
紅磚瓦教會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紅磚瓦教會 馬武督部落族人信仰之所

那日,夥伴帳棚使命團創團執行長「黃多加傳道師按牧感恩禮拜」,因此我們能夠有機會實際走訪在地教會,這也是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記錄「教會機構名錄」重要的一環。透過文字記錄、實際走訪教會及祝福夥伴機構,寫下我們與教會、與機構互動的美好歷程。

紅磚瓦教會-馬武督教會

11月9日一早8點,我們一行人開車上山前往馬武督教會,小編心裡想著,雖是陰雨濛濛,但卻不減同工團隊的火熱雀躍之心,因為「哪裡有教會(機構),那裡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!」

每回多加傳道師分享在馬武督原住民部落服事的種種,都令小編深感不容易,但卻充滿感恩。今日有機會一睹當地風采,可以說是「真好,真美!」

馬武督教會

馬武都教會位於新竹縣關西鎮,在這大大的叢林之間,有著屹立不搖小小的紅色會堂,隱身在羅馬公路上的教會。曾聽黃多加牧師說:「這是一間紅色小而美的會堂,更是泰雅族馬武督部落族人的的信仰之所!」黃牧師也曾表達,當她越了解馬武督教會的歷史與拓展脈絡,她非常感動,而小編上網搜尋教會歷史,有感於不容易啊!因此,不僅與該教會牧者攸婭.弗奈依 牧師成為好朋友,更是在與神與人服事上的好同工、好夥伴及代禱者。

馬武督教會,按牧感恩禮拜

關於馬武督教會的歷史,主後1960年,由英國籍宣教師孫雅各牧師,來到馬武督部落(錦山里)傳福音、開拓佈道;一段日子下來,由於上帝的疼愛憐憫,感動了部落的人,主的福音漸漸的深入在人的心裡。

記載中,寫下主後1961年地方百姓開始接受福音,信主的人也越來越多,經過信徒們的迫切禱告與信心,決定要蓋一所禮拜堂。於主後1962年做好了磚瓦的教堂,禮拜堂使用多年後,每逢颱風、下大雨之際,受到影響的是老舊的屋梁。由於地勢不佳,恐怕會有危險;牧者與信徒們商議,在一段日子的禱告與關心,大家決定蓋一所禮拜堂,好讓上帝的兒女安靜沒有恐懼的來敬拜神。

紅磚瓦教會-馬武督教會

1988年信徒、長執、牧者同心的為著上帝的榮耀,福音的傳遍,共同的建造新的禮堂。隔年1989年3月22日獻堂至今,一切榮耀歸於上主。也感動了無數的僕人,因著他們愛主的心,使得主的福音能夠深入人心,使更多的人回到主前,敬拜祂、服事祂。

長老教會馬武督教會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長老教會馬武督教會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13913

*參考:馬武督教會簡史:http://www.pct.org.tw/ChurchHistory.aspx?strOrgNo=C17063

馬武督教會看守教會的貓貓

馬武督教會看守教會的貓貓

雙園福音中心禱告與親子室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南萬華有家 以雙倍祝福在神的園中領受愛

南萬華有家 以雙倍祝福在神的園中領受愛

走訪在地教會,也是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記錄「教會機構名錄」重要的一環,哪裡有教會,那裡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。透過文字記錄、實際走訪教會及關心在地文化,寫下我們與教會、與機構互動的美好歷程。

每回小編上班進辦公室時,總是在抬頭時即可看到「雙園靈糧福音中心」大大的招牌,總會心想「還好這裡有教會!」。搭上電梯常會停留在四或五樓開門,弟兄姊妹看到人時,會開口問候說「平安」,溫暖至極!

雙園福音中心招牌

每週聚會有幾回長者都會擦肩而過,那一抹微笑,都能感受到「這裡有雙園靈糧福音中心真好」,今年三四月初來乍到,同地址位於8樓的我們,秘書長王獻宗親自拜訪該教會文茂浩牧師與師母,以及所有同工。今年正在校對教會機構名錄時,再不久前,看到了該教會週報即將年底搬遷消息,令我們所有同工不捨,再次於10月中旬拜訪與表示關心。

說起萬華,大概是許多人深感「多不容易啊!」而要走進這裡,開拓教會、生活於此,是神給予文牧師與師母很深的呼召。雙園靈糧福音中心位於南萬華的光復橋邊,現在會友已遍及萬華南邊與板橋周邊。

該教會據點至今已超過十年,從背景與故事記載,小編發現這是一段不容易的開始,因為南萬華是福音觸角較難延伸之地,除青年公園的部分軍公教住宅外,周邊為環南市場、中央市場等各樣人口的環境,因此大部分居民為基層的勞工與菜販,且夾雜著受援助之低收入戶住宅。

雙園福音中心位於南萬華光復橋邊

2012年底的聖誕節,萬華靈糧福音中心團隊進入當地,開辦聖誕晚會,並由母堂台北靈糧堂委任文茂浩傳道夫婦主責當地工作。在萬華團隊、東西中區團隊的協助中,開始了與內地會宣教士的合作連結,從晚會到訪視、進行路邊樹下的聚會等。

並於隔年2013年4月時機成熟,即帶領當地居民進入社區活動中心聚會,並展開了各項社區課程及慕道班的教導,首次洗禮高達14人,此後人數不斷加增,且聚會趨於穩定。同年11月底,同工在尋求後搬遷至光復橋邊,建立了雙園靈糧福音中心會堂,與內地會宣教士團隊仍緊密連結合作。

長期在弱勢族群地區-萬華開拓的文茂浩牧師,一生走來生命歷程也是不容小覷,年紀輕輕即前科累累,出獄後過著混幫派、流連舞廳酒店、吸毒的生活,甚至曾遭暗殺,流血不止,瀕死前向神呼求赦免,多次出生入死,因毒癮造成幻聽幻覺,嘗試自殺多次未果,直到被神拯救,開始了他一生傳道的呼召。

擷取自雙園靈糧福音中心提供
擷取自雙園靈糧福音中心提供

既然是神拯救了他,他也願意從自己的委身,拯救無數更多的靈魂。起初,那從「榕樹下的教會」南萬華開始, 24小時手機不關機,時常衝去挽救要自殺的憂鬱患者,幫助破碎家庭重整,如今這個地區被神轉化,建立一群主軍隊。一路走來,他曾宣告說:「是上帝親自把我救回來!因此,在人不能,在神凡事都能!」

目前「雙園靈糧福音中心」服務項目除一般例行性聚會與小組、裝備課程外,也有家庭親職、教育輔導;長者樂活、訪視關懷;兒童情商、品格教育;青年人格引導、潛能開發;社區關懷、專題講座;弱勢貧困轉化、扶持關懷,以「雙」倍的祝福,在神的「園」中領受愛。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雙園靈糧福音中心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28172

加蚋客棧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走進萬華風華百年老街 加蚋客棧歡迎您回家

走進萬華風華百年老街,加蚋客棧歡迎您回家

走訪在地教會,也是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記錄「教會機構名錄」重要的一環,哪裡有教會,那裡就是我們關心的所在。透過文字記錄、實際走訪教會及關心在地文化,寫下我們與教會、與機構互動的美好歷程。

自協會辦公室搬至萬華,若沒有交通工具,每週的靈糧點數兌換禮品、書本兌換、新書抽獎寄出及奉獻收據等郵寄,走路到郵局約15-20分鐘,這是小編的協會日常。

加蚋客棧,是一間社區營造共榮的多元空間,暫時歇腳喫茶的活動中心。

六月中旬,我們一群同工徒步走去郵局途中,發現「加蚋客棧GARA Home-萬華加蚋福音中心」這是一間尚未新增的教會名錄。這日下午教會內開燈,我們探頭探腦在外看了一會兒,教會有一名同工前來開門並親切歡迎,接待我們入內參觀,同時也播放他們如何回應神呼召,來到萬華加蚋GARA開拓的故事影片。

接待的姊妹說,「加蚋客棧」以此題名,就是希望大家感受到回家,這是可以放鬆的地方。因此他們希望在這社區營造共榮的多元空間,一樓整排的活動落地門窗皆可移動,不論是舉辦活動,或者是歡迎遠道而來的客旅,這裡都是能暫時歇腳喫茶的活動中心。

剛好在聆聽故事的過程,開拓該教會重要的黃彬長老也抵達,彷彿下午有活動要提前預備,同工們也彼此交換名片,一聊也得知原來共同認識的教會牧長、領袖很多。他們談及這間客棧從禱告、租約及裝潢,每一個環節都是恩典。

們從西門町開始尋覓場地,直至龍山寺,並再從龍山寺找到南萬華英吉利鐘錶店。

憶及四年來的開拓歷程,仍歷歷在目、感恩點滴在心頭。他們從西門町開始尋覓場地,直至龍山寺,並再從龍山寺找到南萬華英吉利鐘錶店。他們得到的結論就是:「沒有合適的地方」,他們不放棄持續禱告,繼續等候主的預備。

等候過程,領受了創世記廿二章14節「…給那地方起名叫耶和華以勒(意思是耶和華必預備)」,2021年初透過一位弟兄拜訪在東園街開CURA PIZZA的基督徒老闆張中豪弟兄,得知附近有間家具行店面已經拉下鐵門閒置近十年,過往銀行、教會、公司行號問過屋主,都不得其門而入,不僅沒有出租意願,更無聯繫方式。他們便一家一家地詢問附近鄰居,最後問到隔壁景野花店老闆(現在是加蚋客棧的福音朋友)給屋主家人撥一通電話。

聯繫上後,沒想到經屋主開家庭會議,同意租這間擁有三層樓的空間給他們,雖室內許久未整理、霉味撲鼻、家具凌亂,但他們知道這是神的預備,當下他們領受「…他們就說我們起來建造吧!」(尼二18)面對老舊的房舍,他們再次禱告求主能順利裝潢,正當裝潢時,新冠疫情從萬華茶室爆發至環南市場,人心惶惶,一時之間萬華也出了名,彷彿成了媒體所說的新冠病毒窟。

疫情期間,他們拉下鐵門進行裝潢,經過幾個月終於在疫情緩和時,逐漸完工。他們不斷禱告並思考,要以何等模式向這個社區傳福音?因為這裡是老舊的社區,當拜訪里長時,他好心的提醒,萬華這裡是宮廟文化為主,幾乎每家人都屬於不同的宮或廟,言談間似乎再說,你們要來建立教會他不反對,但是醜話在先,這是不可能的任務,但同工們仍憑信心領受「你們是世上的光!」(太五14)。

客棧開張後,常聽鄰居分享說:「東園街因為加蚋客棧,這裡整條街亮起來!」

客棧開張後,常聽鄰居分享說:「東園街因為加蚋客棧,這裡整條街亮起來!」他們深知這是許多人的禱告,也是因著萬華植堂禱告小組、永和禮拜堂弟兄姊妹的守望代禱,以及加蚋客棧所有同工與主同心同行。

因此,加蚋客棧自2021年9月設立以來,透過健康講座、人生講座、親子教育、長者健康律動舞蹈、終生學習課程及學生課輔班等活動。不論是從幼兒的0歲到長者100歲,希望在這裡的每一個大朋友、小朋友都能找到家,是神的家。期盼在這裡「加蚋客棧」把握機會,向這地百姓傳遞愛、喜樂,與加蚋仔鄉親共同經營,創造洋溢喜樂與幸福的家園。

*備註:小編走進萬華靠近加蚋仔獨有的百年老街道上,端倪一段時間小編發現,仍有許多獨有特色的老店痕跡,彷彿這裡停留在過去的風光歲月,但眼球迅速對焦,亦可看見那泛黃招牌、布條及老式玻璃窗,即使風貌不在,但也有許多年輕人開始進駐萬華加蚋開店,使得街區又開始產生與時代交替撞擊的活力。因此,看見這裡有教會,非常感動,因為這裡有家!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萬華加蚋福音中心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33113

打卡夯點聖誕巷。擷取自Googlemap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聖誕巷石牌教會打卡夯點 點出珍貴信息「愛是永不止息」

聖誕巷石牌教會打卡夯點 點出珍貴信息「愛是永不止息」。擷取自Googlemap,網路發展協會製圖

透過文字記錄,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與教會、與機構互動的美好歷程!自5月中旬,開始《2025-2026台澎金馬教會機構名錄》校對大工程,不論是電話或者是訊息往來,都深感有教會牧者、傳道及同工真好。

校對名錄的同工去電問安:「平安,請問現在貴教會代表人是否有需要更新嗎?」接到協會電話的同工回應,「太好了,有的!原本牧會的侯牧師已退休,由林傳道接任,請更新!」電話的三分情在問安中展開,即使在北台灣的教會,仍有許多地方教會默默耕耘,照顧各地黎民百姓。

擷取自Googlemap,網路發展協會製圖

更新資料的同工,隨手一查這不就是,過去聖誕節必造訪打卡的「聖誕巷」嗎?回顧歷史,原來這北市隱藏版的聖誕巷是有典故的。位於北投區石牌路一段71巷和福興聖誕公園,起源於1999年的聖誕節前夕,當時石牌教會將室內的聖誕樹移至室外,是由林恭昭牧師開始這想法,爾後便吸引了左鄰右舍的加入,開始了家家戶戶一同佈置形成了巷弄美的景致,帶動了溫馨溫暖的氛圍。

因此,北投石牌吉慶里到了聖誕節前夕,都會開始佈置聖誕燈飾,像是有著可愛麋鹿、和藹可親的聖誕老人及彩色燈條、各樣特殊燈飾,猶如歐美小鎮,有一年還有架設高鐵軌道的別出心裁燈飾,令許多來往民眾讚嘆不已。

擷取自Googlemap,網路發展協會製圖

現場雖沒有歐美飄雪雅致,但璀璨燈飾帶出了濃烈的聖誕氣氛,至今延續超過20年。不僅如此,美麗樣貌及可愛的文化,曾被選為全國十大最浪漫聖誕景點,也是全國唯一的聖誕巷,成了特殊打卡夯點。

資料記載顯示,每年都會吸引上百人次前來打卡,教會也會在12月份特別舉行聖誕系列活動,像是平安夜晚會、聖誕音樂會及報佳音行動等,造就了萬人空巷的場景,而且燈飾也會一路展到隔年元宵節,成了北市最美的巷子。

擷取自Googlemap,網路發展協會製圖

「愛是永不止息」三愛會石牌教會高掛的招牌上,從這裡教會開始,點出珍貴的信息。三愛教會牧者有一年曾分享說,吉慶三愛,涵意分別是「愛神、愛人、愛教會!」,願那十字架上發光的愛,向這地百姓及世人宣告「主耶穌基督降世為人的救恩之愛!」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基督教三愛會石牌教會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11298

台灣後山深坑

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深愛台灣後山奉獻一生 戴教士設立教會「深坑錫安堂」

台灣後山深坑,深坑錫安堂

《2025-2026台澎金馬教會機構名錄》自5月中旬,開始校對大工程,截稿為8月底。過程中充滿許多小故事,透過文字記錄,我們與教會、與機構互動的美好歷程。

某日上午,「平安!請問現在貴教會代表人,還是由戴默麗宣教士擔任嗎?」這一通電話讓教會同工,有機會傳遞最新資訊。面對已經熟悉在網路搜尋、找資料的我們,很難想像仍有許多地方教會,並未如此在網路中熟練地更新所有資訊。

接到電話那一刻,深坑錫安堂同工雖感到訝異,但也溫柔地回覆「謝謝您的來電,我們敬愛的戴默麗教士已於2021年安息主懷。需要您協助更新資料哦,麻煩同工囉!」這樣的回覆,令小編不捨,但也立即更新網路上的資料。同時也與同工了解教會的最新近況,心中想著為教會禱告。

戴默麗教士隻身來台宣教,擷取自戴默麗追思影片

了解後,也深知原來這是一位默默來台宣揚福音、在台貢獻一生的英國籍宣教士-戴默麗,1930年生於英格蘭倫敦,從英國隻身來台宣教,於57年4月起在深坑地區教會服務,創立「深坑基督教會錫安堂」,以基督信仰展現主愛世人之精神。可想而知,當年台灣衛生條件不佳,物資貧瘠、窮鄉僻壤等環境問題,但仍順服上帝的帶領,像一粒麥子,將自己深埋在深坑的小地方,若非基督之愛,很難想像服事52年之久。

資料記載中,戴教士為人謙和,常常關心每一位弟兄姊妹,從不吝於鼓勵、肯定及造就扶持,甚至在需要的個人及家庭,給於物質、金援相助弱勢需要者。她的善行令在地人有深刻的印象與影響力,許多深坑及附近石碇、平溪等地居民,藉由教會引領獲得祝福。因此,奉獻第50年的戴教士,獲移民署頒發梅花卡,戴默麗教士常說「只管跟隨」,這是上帝的教導,也是她一生的座右銘,她把一生最精華的歲月奉獻給台灣,2018年歸化中華民國。

除此之外,戴教士推動教會事工以探訪為主,主動到醫院或家庭探訪病患或身心軟弱的人,固定每月前往深坑地區的「宏十字護理之家」,探訪與關心長者及無數的家庭,戴教士及教會會友帶領住在那裡的患者一起唱詩歌,並為他們禱告,給予陪伴與心靈扶持。戴教士在教育、教化人心方面貢獻極多,她帶領弟兄姊妹及前來教會的居民研讀聖經,除了教導聖經教義、傳遞道德良知外,也讓許多原本目不識丁的弟兄姊妹,從修習注音版的聖經中學習識字,開啟地方居民的知識與智慧大門。

戴默麗宣教士受頒梅花卡。擷取自深坑錫安堂臉書及影片

戴默麗教士一生超過半載年歲奉獻給台灣,人生的格言就是「只管跟隨」,也成了無數弟兄姊妹的典範,並影響許多在地社區百姓。戴教士於2020年12月心肺衰竭進到安寧病房,2021年1月14日14點49分安息主懷、榮歸天家,享壽91歲。

深耕超過50年的深坑基督教會錫安堂,仍在當地持續活出基督之愛,有如一粒麥子死了,結出許多子粒來。每週皆有禱告會、查經、台語、青年聚會,主日崇拜及兒童主日學、社區福音行動等。
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
關注深坑基督教會錫安堂,為「她」禱告:

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12236

深坑基督教會錫安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