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來這裡有教會!》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設立 看見吳勇長老的信心
哪裡有教會(機構),那裡就是「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」關心的所在。

2024年11月,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(簡稱網協)第四屆第四次的會員大會,在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(簡稱林南)舉行。而網協與林南的關係如此緊密,是因2009年11月借用林南場地正式成立協會;不僅如此,網協副秘書長蒲正寧也在林森南路禮拜堂擔任長老,多了一層連結與交通的關係。在網協的官網有許多事工與內容皆有林南的影兒,像是《為孩子禱告》中文事工是由「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」與「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」共同承擔,每天同步在LINE、台灣聖經網及社群平台,傳遞與邀請大家一同為孩子們禱告。
小編查閱了該教會歷史,相當敬佩!談及禮拜堂就會想起「華人基督教界頗具影響力的傳道人:一代神僕-吳勇長老」。
回溯這段歷史,1946年初,吳勇長老路過許昌街的台北國語禮拜堂(*註1),當時他被詩歌吸引進去聚會,受感而信主。心中便火熱跟隨主,開始了晨曦即起晨更的生活。並於同年底創辦「台北基督教青年會青年團契」,起初雖僅有7人,依循聖經真理採長老制,開始了聚會並建立教會。然而1951年5月罹大腸癌,原本醫生宣佈不治,但他在病中蒙主呼召,願意全時間服事,同年5月23日大腸癌得神奇妙醫治。

因此,1952年他推動的「南京東路禮拜堂」落成,吳勇被按立為長老之一,並負責許昌街國語禮拜堂事工。爾後,許昌街原址老舊並於二段現址購置建堂場地,並改名為「台北基督徒林森南路禮拜堂」,那年則為1976年。他以信心仰望神,以無固定薪資的方式事奉主!

吳勇長老從信主到經歷神蹟病得醫治,並開啟服事全球華人的使命。他一生投身在宣教與培育的事工上,從他事奉足跡遍及全球華人教會,如新加坡、日本、香港、菲律賓、芬蘭、德國及巴西等地建造教會,以及他經常在廣播電台及電視上傳講福音,皆可感受到他對於福音的迫切與渴望神的國度降臨。
說起宣教與培育,1960年代吳勇長老與寇世遠監督、臺雅各牧師呼籲華人,向海外異文化民族傳福音。1968年成立了「中華海外宣道協會」。因此,90年代開展大陸宣教事工,1970年參與籌設「中華福音神學院」、1978年成立「台北地方教會差傳小組」、1981年創辦「門徒訓練中心」、1991年出版傳記《不滅的燈火》,獲頒金鼎獎、1992年出版講道集《清晨之光》。2000年出版《吳勇全集》共33冊,是全套終生信息。

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傳承使命,以建立一群成熟的基督徒,靠著神的恩典,來服事這世代的華人及教會。該教會異象:因為愛,我們服事:一、敬拜神;二、服事未信主的人;三、彼此服事(服事屬靈的家人);四、服事華人及教會。林森南路禮拜堂的標誌是由四個手牽手的人形圖案所組成,象徵教會是於1946年來,由於來自四面八方的基督徒共同攜手建立的教會。中央隱藏遮十字架的圖案代表我們的基督信仰;四個角落的圓點代表林南的弟兄姊妹成長必經的四個歷程;四組朝向東、南、西、北的箭頭代表著我們是個宣教的教會,要往普天下去服事華人及教會。同時箭頭的圖案中也隱藏著「台」、「北」二字,代表我們是台北的地方教會。
在這裡有教會,從名錄看見教會&機構,為主守護這地的愛!
關注台北林森南路禮拜堂,為「她」禱告:
https://church.oursweb.net/church.php?pkey=835122
*註1:台北國語禮拜堂與之後吳勇長老成立的禮拜堂非同一體系。台北國語禮拜堂,是一座自立自主,屬於地方性的獨立教會。回溯歷史是民國34年,抗日戰爭勝利,臺灣光復,范誦堯將軍受命來台接受日軍投降。范將軍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,眼見大陸來台各界人士,日漸增多,其中信仰基督教者甚眾,由於臺灣各地教會,均以台語傳道,深感不便,乃與唐守謙先生,李鐘賢靜女士等發起在臺北市組設國語崇拜聚會。
最初,借用許昌街青年會會議所為聚會場所,參加禮拜者日有增多,幾至無法容納,當時,臺北市長為游彌堅先生,游市長亦為參加國語禮拜之基督徒,見教會如此的興旺、復興,內心深受感動,乃設法協助將原日本基督教團臺北幸町教會禮拜堂,撥為國語禮拜堂聚會之用,36年6月中旬正式遷入,成立臺北市國語禮拜堂,以迄於今。
發表評論
Want to join the discussion?Feel free to contribute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