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拟世界还需要机构吗?

虚拟世界还需要机构吗?

前言

这个问题就需要回到为什么会有机构存在,机构存在不外乎就是有着特殊的目的,因为堂会的限制中,有些事工不易发展,那我们可以想一想虚拟世界还需要机构吗?也许在想这问题之前得先问什么是虚拟?早在广播、电视、互联网,我们经历不同的传播媒介改变,媒介的不同会使机构因此消失吗?还是产生了更多类型的机构呢?

科技追求什么?

我们先从一本书《硅谷天王彼得.提尔从0到1的致胜思考》的传记谈起,其中提尔曾说:“科技需要自权力中解放,为自由创造空间的三大科技:网络空间、航太和海上家园。”虚拟世界(元宇宙)建构的就是在网络空间上,透过新型态的浏览方式,探索新的空间就成为可能,也正是最近流行的议题【元宇宙】。

元宇宙

Roblox Corp. 执行长 David Baszucki提出的八大基础建设

元宇宙是由八大要素组成,分别是身分(使用者在社区呈现、与人互动的样貌)、朋友(本来的朋友或在平台上结交的好友)、沉浸式体验(手机难度高、但虚拟实境(VR)可以确实提供)、低摩擦率(体验应尽可能无缝接轨)、多样性(社群内有数百万人正在创造内容)、随处都可玩(且延迟度低)、经济(公司注重用户投入度、不是金钱,前辈能照顾后辈),以及用户礼貌(公司无论建造什么,都会思考到安全体验)。

参考自 https://technews.tw/2021/11/17/robloxs-stock-price-rose-nearly-8percent/

面对虚拟实境的议题,我觉得比较完整体验(或者比喻),可以用“骇客任务”电影做比喻。另外一个就是PS4上玩的热门游戏,“刺客教条”,游戏的故事背景是透过Animus实验,一台透过血缘令用户体验祖先记忆的机器。如果我们不打电动、不看小说和电影,大概很难想像虚拟实境的多种可能性;很多时候我们少了想像,只剩下跟随潮流摆布,反而更容易迷失。

最简单的形式是从文字开始

虚幻最简单的形式是从文字开始。还记得阅读金庸小说、哈利波特,不同的小说会让读者产生的想像空间,有人会透过电影呈现小说的感受,当然也可以用虚拟实境进行角色扮演来深化感受;从上面两个例子,我们可以相信虚拟实境会是未来,但也不是全部,可以关注和参与,但不要过度热情或感到迷惘。

还有谁在使用CloubHouse?

这让我想到一年前,ClubHouse 刚推出的时候,在座的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新鲜事,我们经常开房谈论不同的可能(甚至还开出了基督徒耍废房),但今天呢?谁还有在使用ClubHouse?可以举个手,ClubHouse现在还有什么可能呢?记得当时我用语音聊天室来形容ClubHouse平台,在互联网发达前,我们使用无线对讲机(香肠族、火腿族)在空中对话,ClubHouse与无线对讲机共同特点是开放平台,可以让不同人参与;从这可以看到新技术的发展不是个新鲜事情,但却是个提供更便利平台的例子。

ClubHouse有时有一些令人意外的用法,像我们机构在财力有限的状况下,本来想做一个读书会的Podcast,但是没有预算买设备,却意外发现,从Clubhouse直接收音后,可以简单进行后制,就完成Podcast声音档的基本雏型;顺便说Podcast也只是十年前的产物,沈寂十年后才爆红的媒体。

扯远了一点,还是先回到为什么人要进入虚拟实境?

一级玩家关卡前言

一级玩家关卡前言

虚拟实境真的能满足自由吗?或者能使人从权力中解放吗?《一级玩家》小说就呈现这样的宇宙观,但令人可以再三玩味的反而是各关开头的前言描述:

第一关
多数时候当人很悲哀。只有透过电玩,日子才比较好挨。
《安纳瑞克年鉴》第九十一章第一至二节

第二关
我不迷恋真实世界,不过那是唯一仍可以好好吃一餐的地方。
美国喜剧演员葛洛丘‧马克思(Groucho Marx)

第三关
“出门”一事实在被过誉了
《安纳瑞克年鉴》第十七章第三十二节

从上述这些章节标题,我们发现因着现实的侷限,反而让人寄托一个虚拟的世界,但虚拟世界为了能维持体制的运作,最后也被约束、被控制,甚至仍然会像现实世界一般地产生阶级,虚拟世界真的是自由的解答吗?但可以知道,人人渴望获得自由,这正是信仰能提出的解答,人在哪里活动我们就该往哪边去,凡事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组织存在,有组织的地方自然就会有机构存在,或着我们可以用游戏的术语来说,就是公会、帮派等等的不同名称,依照他自己的性质和功能运作著,但当中首要目的还是传递真理的讯息。

真理叫人得自由

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:“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,就真是我的门徒; 你们必晓得真理,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。” 约翰福音8:31-32

不论身处虚拟还是现实,都需要真理才能使我们得着自由。人们想用各种的方法寻找自由,但始终都不得其门而入。此时正是我们需要参与的时机,不论是生活中还是游戏中,各种未来的虚拟宇宙世界,各种新鲜事物的发展,都值得被理解与探讨。但在这些讨论之中,更需要知道的是我们的初衷是什么?特别是我们在谈论任何新兴媒体的应用,还是围绕两段经文去探讨,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这些经文。

我知道你的行为,你也不冷也不热;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热。你既如温水,也不冷也不热,所以我必从我口中把你吐出去。启示录3:15-16

怎样才能或冷或热呢?这是一个简单的热传导问题,就算我们在任何高档市售的保温瓶里面装水,时间久了再怎么热的水一样会变成温水;这样的状态下的水如何才能真正保持冷热呢?除非我们能制作出一个真空的阻断环境,使热传导无法产生才有可能;当然还有一种最简方法,就是回到冷或热的源头,当水常在源头就不会失了温,变了味。如果我们只关注当下的各种变化,到头来只会失去了温度。

不要效法这个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,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、纯全、可喜悦的旨意。罗马书12:2

或许我们都知道圣经告诉我们要心意更新而变化,但更关键的反而是下一句,察验何为神的善良、纯全、可喜悦的旨意。才不至于为了跟随流行而随波逐流;经文提醒我们,透过察验之后做出的判断,在行动上才能事半功倍。

去中心化

与元宇宙一并讨论的还有“去中心化”的议题。因为人不想被操控,所以特别需要一个新的机制来平衡,甚至跨宇宙间还能保有自己本身累积的数位资产;这些资产可以是虚拟货币、虚拟契约、所有权…等。连带一起讨论的就会有NFT和虚拟货币,这部分也是跟虚拟世界密不可分。早在两三年前,本协会曾经讨论发行一种灵粮货币,赚取数位货币的方式;可能是透过参与各种属灵操练,或是参与各种的服事,这样的货币可以在各基督徒店家、书房、基督徒提供各类服务,进行交易,对价关系可能是来自于赞助和奉献,有点类似时间银行,你的付出会有对应的回报机制。

当然这种经济模式其中会有一些信仰争议尚未被探讨,但确实开启了我们不一样的想法,因为运作过程需要透过跨组织、跨堂会、跨机构的方式,如果不“去中心”就很难有公平性存在;单由一中心所控管,很难避免弊病的发生。

面对元宇宙的效益,反而我们应该更积极思考另一个观点。

去堂会中心化

教会的本质是因为基督徒而聚集,堂会则是以一个组织管理和建筑物做为考量。这些年兴起不少Mega Church,这类堂会看似资源更加丰富,但里面资源的应用真的是多元发展吗?当中是不是容易变成一种非专业领导专业的堂会牧者领导方式;术业有专攻,跨堂会之间的专业合作,或许才是面对社会变迁的一种解套方式。

过往在中华福音神学院举办了三届的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,我们可以谈论各种网络应用的可能。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现实状况,每个牧者想把各种服务带回去堂会使用。可是很多的网络服务并非适合单一堂会,反而是需要一群专业的基督徒受差派,一起进行跨堂会的公共资源发展。

在元宇宙“去中心化”的议题中,我想谈的就是“去堂会中心化”,在这观点下堂会不再是把什么资源都往堂会集中,而是回到另一种受差派的方式运作,不单只是传统上差派宣教士,同时也将专业人士列入差派范围,进行专业领域的跨堂会服事。

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,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。我们这许多人,在基督里成为一身,互相联络作肢体,也是如此。按我们所得的恩赐,各有不同。罗马书12:4-6

当然我的身份不是堂会牧者,而是机构负责人,也许对堂会牧养观点会与堂会牧者有点不同。但是我们可以观察到,在现有疫情之下,堂会崇拜也有一些改变,有的牧者害怕信徒去听其他堂会讲道。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,如果一个信徒愿意更多的学习,为什么要拦阻他学习呢?这就是一个网络时代的变化,在疫情中就更加明显。我们没办法阻止人更多的学习,当然也不应该,反而是面对这种多元学习状况下,如何帮助信徒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,并且按照他们的专长去参与不同的服事,近一步让各类专业领域的机构有发展的可能。

自发性学习

虚拟不会让机构变得更不必要,反而变得更加多元。真正该担心的是信徒侷限了自己的成长意愿,或著被僵化的门训体制侷限。网络上的资源相当充沛,各种讲道、线上教学已经比过去来得多。也许现在该探讨堂会牧者如何鼓励信徒主动学习,众教会跟机构如何持续累积各种公共资源,才是虚拟化该被探讨的议题。

连结、共享、开放,正是目前需要被不断探讨,也是需要挑战过去侷限的思维,必须要训练信徒懂得独立思考和自我觉察,正如希伯来书记载。

看你们学习的工夫,本该作师傅,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,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,不能吃干粮的人。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,因为他是婴孩;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;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,就能分辨好歹了。希伯来书5:12-14

特别是对有志参与在这元宇宙开放世界的福音工作的人来说,真的知道如何分辨吗?今年一月新天地召开启示录讲座,大肆在各媒体中宣传,我们是否有能力分辨真伪呢?异端呢?另外,好消息宣教会举办亚洲基督徒领导者大会,也是另一个例子;更别提现在搜寻引擎关键字搜寻信仰字串,出现的前几名不少是东方闪电的内容。

Oasis (绿洲)

虚拟的数位世界,如果你接触过《一级玩家》的小说或电影,那里面所说的Oasis (绿洲) 是可以学习全世界知识的地方,如果我们谈论虚拟世界之前,没有先预备好足够的公共资源,就像是没有后勤的部队,却不断把人送去会被消磨信仰的地方一样。前线后勤都需要有更完善的连结关系,摆脱堂会中心,回到以基督为中心,认识彼此间的差异,且接受彼此的异同,在共同的负担中连结,不同的负担分散也带着祝福。

虚拟世界的目的,为的还是对应人性的需求。最后分享一个为什么如今我能在这个网络世界中,建立一些基础资源。在1996年的时期,我和我哥在网络耗费了大量的生命,直到当时接触了一个基督徒的网络聊天室,最初可能是为的是认识异性,但后来找到了信仰,把我和我哥从信仰的离家者,重新带回信仰当中。如今我哥在新竹乡间牧会,而我在这边分享,并且持续建立信仰的共同资料,虽然当中看似与传福音没有相关,却有不少人因为主动寻找信仰资源,而认识信仰加入了教会。主动寻求者只会越来越多,愿意不断学习成长,愿意受差遣而贡献专业,他们可能就在等著这个时机的发生,主动回应主的呼召。

我又听见主的声音说:“我可以差遣谁呢?谁肯为我们去呢?”我说:“我在这里,请差遣我!”以赛亚书6章8节。

此文为 2022/1/13 关键面对分享讲稿

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的下一步?

今年协会暂缓了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,华神在10月份正好举办了“第一届新媒体宣教神学研讨会”,刚好借机会来谈谈两者的差异性。

普遍上,我会建议避免使用“新媒体”一词,主要原因这是一个不明确的用词,且会随着时代而改变,在印刷术刚普及的时候,出版书籍可以算是新媒体。摄影技术产生,电影成了新媒体。无线电波普遍化后,广播就成为了新媒体,随后电视也渐渐普及,同样也是新媒体,而通讯转变成互联网之后,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,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有公众发表的机会,而成为了如今所说的新的媒体应用。

因此媒体从本来少数发声的大众媒体,转而在社交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发声的自媒体。社交媒体渐渐超越电视、报纸、书籍的关注时间,成了现在的获得资讯的主要媒体,那么还能算是新媒体吗?或许有其他更新颖的媒体传输方式,值得我们去发掘!

而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关注的,不单是传播媒介和内容呈现,想更多探讨互联网上的资讯,可以如何被有效的应用,让资讯取得能有更便利的方式,或是能更快速查找到所需且合适的资讯。因此历届“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”,早上规划为趋势观念分享,让与会者能发想思考,下午则是介绍目前在网络上可应用的工具(含付费和免费)。

在这网络资讯世代中,我们呼吁要有更多科技专业领域的弟兄姐妹被差派出来,用专业互相合作,去改善各种资讯的传递,并有效的应用,这跟新媒体宣教鼓励大家成为网红和发声而有所不同,但却可以让各方资讯更有价值的被传递及使用。

特别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下,我们可应用的资讯层面严重的短缺。此外,在缺乏数据的累积下,许多的生活应用,将会丧失了发声权,渐渐地被其他资讯价值所取代,而这类的应用与大数据分析相关,若未能累积数据更难以去发展未来的应用。

面对智慧化发展的趋势,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。除了对外发声的自媒体关注外,如何去使用资讯在日常的生活中,让信仰资讯能让需要的人可以更容易,且便捷的取得,也是我们不能马虎的领域,科技应用不是单打独斗的世界,需要的是集思广益、分工合作才有机会产生多元的应用方式。

“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”初期希望能抛砖引玉,让已经在科技应用的创意激发出更多的创意,但在三届过后,我们发现到应用并没有更多增加,而回应者希望能找到带回去能做的事情。因此研讨会无法满足与会者的需要,因此我们暂缓了执行,改为举办“资讯同工交流聚会”。

资讯同工交流聚会主要是针对神学院、机构、堂会的资讯同工为主,借由交流彼此熟悉的经验,并共同解决眼前的难题,同时也探讨与思索更有效的解决方式。进一步将扩及基督徒的科技人员聚会,借由不同的专业碰撞,发掘现行的不足与挑战,并使用新科技技术去克服,这样未来再举办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时,才能有更多扎实的服务,被接触到更多愿意一同参与的肢体。

因此我们再次发出代祷的呼声,请差派出教会中的科技专业的弟兄姊妹,一同起来为主发光发亮。

作者:王献宗

写于 2018/10/20 @新媒体宣教神学研讨会

网络事工伙伴们一起携手前进

网络事工伙伴们一起携手前进

通讯科技的进步,带给人生活便捷的生活,难以想像过去靠书信传递资讯,对现在年轻人也能在电视、电影中,看见飞鸽传书、驿马快信等古早讯息传递方式;科技的进步将传播讯息从类比转换成数位,可传递的资讯量不断的提升,最明显的就是有线电视台画质的从HD一直挑战到4K,这些科技的改变如何影响我们生活呢?对信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?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的不断的思索与探讨的议题。

在一、二届的研讨会中,我们讨论了趋势相关的议题,进入了第三届,暂缓了一下脚步,让我们一同来面对,资讯科技的洪流,该如何站立在其中,又是如何回应新的需要,其中有不少同工在网络资讯领域,埋下一二十年的光景,不断的学习与应用,让新的技术可以成为我们的帮助,而不是一个隔阂,这些帮助让我们看见信仰资源的丰富。

网络不能只当作媒体看待,回到通讯的本质去思考,可以一对一、一对多、多对多的不同资讯交换方式,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可能性与机会;当我们在探讨媒体的时候,不论新旧媒体性质差异,还是传播内容和技术的分别,主动与被动的接触方式,需要被探讨的范围相当的广泛,内容的生产与科技的应用,两者是相辅相成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;这正是我们需要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去探讨网络应用。

别于新媒体的探讨方向,第三届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【数位岁月的痕迹】,让我们一起关注网络事工发展的这二十年来,所经历的改变和累积的丰富数位资源,所拥有的不是人气和聚光灯,而是陪伴、建造和便利,在舞台聚光灯之外,不像是媒体有五光十色的焦点,而是用生命与岁月默默的付出,让信仰资源在网络上不断的成长和累积。

网络事工发展至今,不单在媒体应用层面,台面下需要结合资讯科技、系统维护、程式开发、内容维护等工作,应用层面包含对外的资讯传递,提升内部管理的资讯自动化,很难拢统用网络或媒体就涵盖一切,其中的专业又有很大的差异性,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胜任,需要彼此间的配搭,而碍于服务的顺畅,许多的工作进行,都需要选择深夜,或是长假中进行,今年农历新年的时候,正好不约而同,几位同工都在进行设备的清洁维护与更新,许多例行性的维护又不能少,是怎样的感动让大家如此坚持呢?

笔者经常在问为什么?看着这一群同路人,转眼经过了一二十年仍坚守在同一个岗位,是怎样的呼召?是怎样的委身?历经过多少的挫折?又有过多少的软弱无力呢?又有多少的辛劳呢?神是如何的保守与带领?这些问题都让笔者非常好奇的问题,过去的岁月所累积的痕迹,就让我们依同属算过去所经历的恩典,让我们再次携手往前跨进一步,继续在主里同工迎接新的挑战。

虽是独立个体,却能互为肢体

个体与肢体

在第一届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结束后,随即思考着第二届的主题该是什么?数位趋势的省思然后呢?笔者发现到一个问题,如果网络只侷限于新媒体探讨,反而容易忽视其他的可能性;网络的应用不仅是媒体,若跳出传播的目的,从商业应用的角度,可以看见更多的可能,正如现今物联网的应用,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,可以随时操控家电,掌握公共汽车即时资讯和行车纪录等等,就连宝可梦游戏更是结合地图、地理资讯和定位系统,还包含许多跨越地理的协同作业方式,因此就订下了这次的主题【数位互助的精神】。

时代的变迁

在这个剧烈变迁的时代,从最初个人电脑普及化开始,接踵而来的是调制解调器拨接上网,转眼间已成了光纤到府,处处皆可行动上网的恒网时代,网络应用正不断地带来生活型态的改变,教会机构的事工推展也跟着变化。犹记网络连线自调制解调器转向ADSL的时期,网络被许多教会机构视为毒蛇猛兽,深怕触及了网络就会身陷危机中,而如今谈论的却是教会都该成为新媒体教会,时代的变化是如此的奇妙。

笔者最初参与的网络事工,当时还只是BBS连线版的福音工作与鼓励教会架站的免费网站空间,即时通还尚未成熟时,论坛和聊天室为团契、查经及探讨各类问题的地方,随即而来的,是部落格的兴起,纷纷发展出不同的自媒体,不少人开始撰写着自己不同的想法,这时代中衍生出百花齐放的内容,不少教会建立起自己的部落格网站,分享平日的灵修、主日讲道、见证和神学议题等。

接续微网志的推出,以简短的字数,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声,而弟兄姊妹的关系从实体生活,延伸至网络上的互动,接着进入社群网络的世代,此时Facebook在台湾,因着开心农场等的游戏,把所有人拉进了一个社交网络,透过社交网络的实名,许许多多人在上面发现了老同学和老朋友,社交关系瞬时之间活络了起来,跟随着智慧手机普及,3G上网普遍,任何人皆可随时关注身边亲朋好友的动态,除了探讨福音的应用之外,如何牧养这个时代的需要,又成了一个新的议题。

个体与肢体

网络事工的发展,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着许多的变化,正因如此,研讨会上午以趋势分享作为主题,下午则展现不同事工的运作方式,有谈论社交网络的福音策略、网络教学的应用、网络福音的发展、教会机构名录应用、新闻媒体面对时代的变化、异端的防范工作、圣经工具的发展、协助架设网站、牧养工具的应用等,每个工作都有着不同的专业程度,并非单一单位就可以完成,每个单位有着不同的呼召,按著领受去完成不同的使命,虽然看起来是分散的个体发展,但正因为在主里我们互为肢体,将每个不同的个体呈现出其功能性和应用性,并满足不同需要,及个人的负担参与和应用。

身子原不是一个肢体,乃是许多肢体。
设若脚说:“我不是手,所以不属乎身子,”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。
设若耳说:“我不是眼,所以不属乎身子,”它不能因此就不属乎身子。
若全身是眼,从哪里听声呢?若全身是耳,从哪里闻味呢?
但如今,神随自己的意思把肢体俱各安排在身上了。
若都是一个肢体,身子在哪里呢?
但如今肢体是多的,身子却是一个。

哥林多前书十二章14-20节

时代的变化仍持续著,会有许多不同的事工接踵发展,我们需要的是先认清自己的需要及负担,并需认识更多不同单位所做的事情,透过了解自己和认识肢体,选择出一个适切的事工参与和应用,才不会落入盲目跟风不知所措的处境;我们知道个体都有存在的特殊性,并非任何事情都要参与或发展成特定形式事工模式,正如罗马书十二章3节“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,要照着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”参与网络事工正是需要如此的判断,研讨会的举办为了能拓展视野,并让每个事工成为每位基督徒的帮助,透过各种的应用彼此成全,各尽其职,一同建立基督的身体。

挑旺与挑战 – 网络事工奋斗史

挑旺与挑战,网络事工的发展是需要被挑旺,更需要面对挑战持续坚持
网络事工发展至今,超过了二十年,许许多多的时间是无声地进行,网络不只是新媒体,更是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,举凡肢体间的联系,事工工作档案的传递,清晨灵修与诗歌的阅读与聆听,查考圣经的相关知识,当然还包含着各种学习的措施,获得最新的资讯,一天中有多少事情与网络有关?又有多少信仰活动透过网络发生呢?

持续挑旺参与的热诚,勇于面对挑战的坚持

当新媒体议题再次挑旺许多的弟兄姊妹,透过不同课程学习如何使用社交网站作为出声口,分享信仰中的所见所闻,期盼能将福音分享给身边的亲人朋友,感受到新一波的弟兄姊妹被兴起,在这兴起的过程中,更值得我们回忆过往,网络事工的发展,需要坚定持续进行,但这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,需要的是不断延续与传承,并且回应这世代的需要。

网络事工起始

当笔者1996年第一次进入网络世界时期,还只是玩着线上游戏与交友,而后架设了一个个人网站,开始了与网络难分难舍的情感,更因此投入了网络产业,至今成立了网络发展协会,但这还并非是网络事工的起点,在这时间点之前,1993年一群学生正兴起在BBS上发光发热(注1),除了自行架设BBS,同时参与宗教连线板,进行深度的信仰对话,开启了网络事工的发展与对话。

所以,我奔跑不像无定向的;我斗拳不像打空气的。林前 9:26

1994年成立了华人基督徒资讯中心,CCRC(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 Center)(注2),当时最常使用的工具分别为:全球资讯网(WWW·World-Wide Web)、网络布告栏系统(BBS. Bulletin Board System)、档案传送系统(FTP.File Transfer Protocol);针对资源的共享和资讯的交流,更带领形成了一群网络宣教士,在1996年的第五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的会前会(注3),谈论到关于资讯伦理的问题,探讨匿名攻击谩骂(今称为网络霸凌),及思考断裂与沟通主观;凸显出网络事工的发展需要的是团队的方式进行。

直到2000年,笔者加入了中华基督教福音协进会的华人资讯中心,当时2000年福音运动将于年底结束,2001年转型成四个事工中心,其中之一就是华人教会资讯中心,计画发展包括华人基督教入口网站、教会资讯网这两项主要的互联网事工(注4);后续又于2009年成立了中华基督教网络发展协会,延续了资讯中心的发展工作。

网络事工研讨会

在这20年期间开始了各种网络事工研讨会,使得网络事工透过各方面持续发展,以下收录笔者所知及参与的相关研讨会记载,若有不足部分,能需要大家一起补充:

 

1996第五届世界华人福音会议资讯时代香港
1997华人教会与资讯网络事工咨询会议香港
2002资讯科技与福音传播咨询会议台湾
2004北美基督教网络事工研讨会 – 异象 工具 连结美国
2006e 码当先-北美基督教第二届网络事工研讨会美国
“教会面对e化之挑战与契机-善用e化广传福音”研讨会台湾
2009第一届网络宣教论坛(2009)基督之家第一家美国
2010“网络与使命’研讨会香港
第二届网络宣教论坛美国
2011第三届网络宣教论坛美国
2012第四届网络宣教论坛美国
2013第五届网络宣教论坛美国
2014第六届网络宣教论坛美国
2015第七届网络宣教论坛美国
第一届基督徒网络应用研讨会台湾

 

面对挑战

网络事工的起始,已为2015年今天的我们,立下了许多的根基与内涵,看似前仆后继地加入网络事奉,需要的不单只是被挑旺的热情,更需要面对挑战,变化万千科技日益月新的时代,变化成为了一种常态,但不变的坚持才能带动持续不断地发展,而真理的永恒,让我们看见一群人坚定的付出。

参考资料:
注1 陈凤翔,2010.05.06, 立志作安静人
注2 陈伟望,1995.05.28,论坛报,向电脑网络进军——华人基督徒资讯中心简介
注3 陈韵琳,1996.07.14,论坛报,再思BBS网络伦理
注4 夏忠坚,2000.10航向教会—教会成长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