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擬世界還需要機構嗎?

虛擬世界還需要機構嗎?

前言

這個問題就需要回到為什麼會有機構存在,機構存在不外乎就是有著特殊的目的,因為堂會的限制中,有些事工不易發展,那我們可以想一想虛擬世界還需要機構嗎?也許在想這問題之前得先問什麼是虛擬?早在廣播、電視、網際網路,我們經歷不同的傳播媒介改變,媒介的不同會使機構因此消失嗎?還是產生了更多類型的機構呢?

科技追求什麼?

我們先從一本書《矽谷天王彼得.提爾從0到1的致勝思考》的傳記談起,其中提爾曾說:「科技需要自權力中解放,為自由創造空間的三大科技:網路空間、航太和海上家園。」虛擬世界(元宇宙)建構的就是在網路空間上,透過新型態的瀏覽方式,探索新的空間就成為可能,也正是最近流行的議題【元宇宙】。

元宇宙

Roblox Corp. 執行長 David Baszucki提出的八大基礎建設

元宇宙是由八大要素組成,分別是身分(使用者在社區呈現、與人互動的樣貌)、朋友(本來的朋友或在平台上結交的好友)、沉浸式體驗(手機難度高、但虛擬實境(VR)可以確實提供)、低摩擦率(體驗應儘可能無縫接軌)、多樣性(社群內有數百萬人正在創造內容)、隨處都可玩(且延遲度低)、經濟(公司注重用戶投入度、不是金錢,前輩能照顧後輩),以及用戶禮貌(公司無論建造什麼,都會思考到安全體驗)。

參考自 https://technews.tw/2021/11/17/robloxs-stock-price-rose-nearly-8percent/

面對虛擬實境的議題,我覺得比較完整體驗(或者比喻),可以用「駭客任務」電影做比喻。另外一個就是PS4上玩的熱門遊戲,「刺客教條」,遊戲的故事背景是透過Animus實驗,一台透過血緣令用戶體驗祖先記憶的機器。如果我們不打電動、不看小說和電影,大概很難想像虛擬實境的多種可能性;很多時候我們少了想像,只剩下跟隨潮流擺布,反而更容易迷失。

最簡單的形式是從文字開始

虛幻最簡單的形式是從文字開始。還記得閱讀金庸小說、哈利波特,不同的小說會讓讀者產生的想像空間,有人會透過電影呈現小說的感受,當然也可以用虛擬實境進行角色扮演來深化感受;從上面兩個例子,我們可以相信虛擬實境會是未來,但也不是全部,可以關注和參與,但不要過度熱情或感到迷惘。

還有誰在使用CloubHouse?

這讓我想到一年前,ClubHouse 剛推出的時候,在座的有不少人認為這是一個新鮮事,我們經常開房談論不同的可能(甚至還開出了基督徒耍廢房),但今天呢?誰還有在使用ClubHouse?可以舉個手,ClubHouse現在還有什麼可能呢?記得當時我用語音聊天室來形容ClubHouse平台,在網際網路發達前,我們使用無線對講機(香腸族、火腿族)在空中對話,ClubHouse與無線對講機共同特點是開放平台,可以讓不同人參與;從這可以看到新技術的發展不是個新鮮事情,但卻是個提供更便利平台的例子。

ClubHouse有時有一些令人意外的用法,像我們機構在財力有限的狀況下,本來想做一個讀書會的Podcast,但是沒有預算買設備,卻意外發現,從Clubhouse直接收音後,可以簡單進行後製,就完成Podcast聲音檔的基本雛型;順便說Podcast也只是十年前的產物,沈寂十年後才爆紅的媒體。

扯遠了一點,還是先回到為什麼人要進入虛擬實境?

一級玩家關卡前言

一級玩家關卡前言

虛擬實境真的能滿足自由嗎?或者能使人從權力中解放嗎?《一級玩家》小說就呈現這樣的宇宙觀,但令人可以再三玩味的反而是各關開頭的前言描述:

第一關
多數時候當人很悲哀。只有透過電玩,日子才比較好捱。
《安納瑞克年鑑》第九十一章第一至二節

第二關
我不迷戀真實世界,不過那是唯一仍可以好好吃一餐的地方。
美國喜劇演員葛洛丘‧馬克思(Groucho Marx)

第三關
「出門」一事實在被過譽了
《安納瑞克年鑑》第十七章第三十二節

從上述這些章節標題,我們發現因著現實的侷限,反而讓人寄託一個虛擬的世界,但虛擬世界為了能維持體制的運作,最後也被約束、被控制,甚至仍然會像現實世界一般地產生階級,虛擬世界真的是自由的解答嗎?但可以知道,人人渴望獲得自由,這正是信仰能提出的解答,人在哪裡活動我們就該往哪邊去,凡事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組織存在,有組織的地方自然就會有機構存在,或著我們可以用遊戲的術語來說,就是公會、幫派等等的不同名稱,依照他自己的性質和功能運作著,但當中首要目的還是傳遞真理的訊息。

真理叫人得自由

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:「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,就真是我的門徒; 你們必曉得真理,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。」 約翰福音8:31-32

不論身處虛擬還是現實,都需要真理才能使我們得著自由。人們想用各種的方法尋找自由,但始終都不得其門而入。此時正是我們需要參與的時機,不論是生活中還是遊戲中,各種未來的虛擬宇宙世界,各種新鮮事物的發展,都值得被理解與探討。但在這些討論之中,更需要知道的是我們的初衷是什麼?特別是我們在談論任何新興媒體的應用,還是圍繞兩段經文去探討,相信大家也都很熟悉這些經文。

我知道你的行為,你也不冷也不熱;我巴不得你或冷或熱。你既如溫水,也不冷也不熱,所以我必從我口中把你吐出去。啟示錄3:15-16

怎樣才能或冷或熱呢?這是一個簡單的熱傳導問題,就算我們在任何高檔市售的保溫瓶裡面裝水,時間久了再怎麼熱的水一樣會變成溫水;這樣的狀態下的水如何才能真正保持冷熱呢?除非我們能製作出一個真空的阻斷環境,使熱傳導無法產生才有可能;當然還有一種最簡方法,就是回到冷或熱的源頭,當水常在源頭就不會失了溫,變了味。如果我們只關注當下的各種變化,到頭來只會失去了溫度。

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羅馬書12:2

或許我們都知道聖經告訴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但更關鍵的反而是下一句,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才不至於為了跟隨流行而隨波逐流;經文提醒我們,透過察驗之後做出的判斷,在行動上才能事半功倍。

去中心化

與元宇宙一併討論的還有「去中心化」的議題。因為人不想被操控,所以特別需要一個新的機制來平衡,甚至跨宇宙間還能保有自己本身累積的數位資產;這些資產可以是虛擬貨幣、虛擬契約、所有權…等。連帶一起討論的就會有NFT和虛擬貨幣,這部分也是跟虛擬世界密不可分。早在兩三年前,本協會曾經討論發行一種靈糧貨幣,賺取數位貨幣的方式;可能是透過參與各種屬靈操練,或是參與各種的服事,這樣的貨幣可以在各基督徒店家、書房、基督徒提供各類服務,進行交易,對價關係可能是來自於贊助和奉獻,有點類似時間銀行,你的付出會有對應的回報機制。

當然這種經濟模式其中會有一些信仰爭議尚未被探討,但確實開啟了我們不一樣的想法,因為運作過程需要透過跨組織、跨堂會、跨機構的方式,如果不「去中心」就很難有公平性存在;單由一中心所控管,很難避免弊病的發生。

面對元宇宙的效益,反而我們應該更積極思考另一個觀點。

去堂會中心化

教會的本質是因為基督徒而聚集,堂會則是以一個組織管理和建築物做為考量。這些年興起不少Mega Church,這類堂會看似資源更加豐富,但裡面資源的應用真的是多元發展嗎?當中是不是容易變成一種非專業領導專業的堂會牧者領導方式;術業有專攻,跨堂會之間的專業合作,或許才是面對社會變遷的一種解套方式。

過往在中華福音神學院舉辦了三屆的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,我們可以談論各種網路應用的可能。但我們面對的是一個現實狀況,每個牧者想把各種服務帶回去堂會使用。可是很多的網路服務並非適合單一堂會,反而是需要一群專業的基督徒受差派,一起進行跨堂會的公共資源發展。

在元宇宙「去中心化」的議題中,我想談的就是「去堂會中心化」,在這觀點下堂會不再是把什麼資源都往堂會集中,而是回到另一種受差派的方式運作,不單只是傳統上差派宣教士,同時也將專業人士列入差派範圍,進行專業領域的跨堂會服事。

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,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。我們這許多人,在基督裡成為一身,互相聯絡作肢體,也是如此。按我們所得的恩賜,各有不同。羅馬書12:4-6

當然我的身份不是堂會牧者,而是機構負責人,也許對堂會牧養觀點會與堂會牧者有點不同。但是我們可以觀察到,在現有疫情之下,堂會崇拜也有一些改變,有的牧者害怕信徒去聽其他堂會講道。但我們換個角度來看,如果一個信徒願意更多的學習,為什麼要攔阻他學習呢?這就是一個網路時代的變化,在疫情中就更加明顯。我們沒辦法阻止人更多的學習,當然也不應該,反而是面對這種多元學習狀況下,如何幫助信徒能有更多的獨立思考,並且按照他們的專長去參與不同的服事,近一步讓各類專業領域的機構有發展的可能。

自發性學習

虛擬不會讓機構變得更不必要,反而變得更加多元。真正該擔心的是信徒侷限了自己的成長意願,或著被僵化的門訓體制侷限。網路上的資源相當充沛,各種講道、線上教學已經比過去來得多。也許現在該探討堂會牧者如何鼓勵信徒主動學習,眾教會跟機構如何持續累積各種公共資源,才是虛擬化該被探討的議題。

連結、共享、開放,正是目前需要被不斷探討,也是需要挑戰過去侷限的思維,必須要訓練信徒懂得獨立思考和自我覺察,正如希伯來書記載。

看你們學習的工夫,本該作師傅,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,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,不能吃乾糧的人。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,因為他是嬰孩;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;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,就能分辨好歹了。希伯來書5:12-14

特別是對有志參與在這元宇宙開放世界的福音工作的人來說,真的知道如何分辨嗎?今年一月新天地召開啟示錄講座,大肆在各媒體中宣傳,我們是否有能力分辨真偽呢?異端呢?另外,好消息宣教會舉辦亞洲基督徒領導者大會,也是另一個例子;更別提現在搜尋引擎關鍵字搜尋信仰字串,出現的前幾名不少是東方閃電的內容。

Oasis (綠洲)

虛擬的數位世界,如果你接觸過《一級玩家》的小說或電影,那裏面所說的Oasis (綠洲) 是可以學習全世界知識的地方,如果我們談論虛擬世界之前,沒有先預備好足夠的公共資源,就像是沒有後勤的部隊,卻不斷把人送去會被消磨信仰的地方一樣。前線後勤都需要有更完善的連結關係,擺脫堂會中心,回到以基督為中心,認識彼此間的差異,且接受彼此的異同,在共同的負擔中連結,不同的負擔分散也帶著祝福。

虛擬世界的目的,為的還是對應人性的需求。最後分享一個為什麼如今我能在這個網路世界中,建立一些基礎資源。在1996年的時期,我和我哥在網路耗費了大量的生命,直到當時接觸了一個基督徒的網路聊天室,最初可能是為的是認識異性,但後來找到了信仰,把我和我哥從信仰的離家者,重新帶回信仰當中。如今我哥在新竹鄉間牧會,而我在這邊分享,並且持續建立信仰的共同資料,雖然當中看似與傳福音沒有相關,卻有不少人因為主動尋找信仰資源,而認識信仰加入了教會。主動尋求者只會越來越多,願意不斷學習成長,願意受差遣而貢獻專業,他們可能就在等著這個時機的發生,主動回應主的呼召。

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:「我可以差遣誰呢?誰肯為我們去呢?」我說:「我在這裡,請差遣我!」以賽亞書6章8節。

此文為 2022/1/13 關鍵面對分享講稿

替代方案執行報告

為孩子禱告LINE@替代方案執行方法說明

2019年2月我們獲悉LINE@升級成LINE2.0方案,初步試算過相關費用後無法承擔後續運作費用,因此三月份增列預算10萬元,做為替代方案,目前已於2020年一月同步運作執行,LINE也正式公告將於1月14日起陸續強制升級,因此為孩子禱告的LINE@推播將於1月17日發布最後一次推播,後續皆採替代方案進行,詳細方案說明請參閱【為孩子禱告 LINE@生活圈替代方案】。

我們執行的範圍包含改善上稿後台、擴大內容發布平台和主動推播服務,並維持原LINE的主頁更新與推出互動機制,以下分別說明個範圍的機制。

改善上稿後台

原始後台圖檔和文字需要一日一日上,且圖檔放置於單一資料夾,當內容過多時,將造成效能降低,因此本次改善完成以週上稿方式,及圖檔案目錄切割。

上稿後台

改善之後可以一次上一週,避免上稿內容錯誤和需要重複送出的問題。

擴大內容發布平台

原只有為孩子禱告只有LINE@主頁和推播資訊,替代方案改採 facebook粉絲頁Instagram,同樣採週一至週五每日七點更新,因此需要排程方式進行,經過找尋解決方案後,發現到facebook有提供另一個【創作者工作坊】,可以同時管理粉絲專頁和 Instagram的排程上架。

FB創作者工具坊
IG創作者工作坊

透過 【創作者工作坊】 可以一次管理兩個平台,但因為擔心格式受到影響,我們不採刊登 Instagram 同步分享至Facebook粉絲專頁,因此需要兩次上稿的工作。

主動推播服務

目前主動推播有三個方式,包含Facebook Messenger、瀏覽器通知和教會通 Church+。

首先 Facebook Messenger 的推播方式,屬於最容易轉換的平台,只需要加入 https://m.me/PrayforChilden ,按下開始使用就完成了訂閱服務。

本來預計是自行開發 facebook app的應用方式,後來網路上找到了 ManyChat 的服務,如果只是發送推播,無須支付費用,現階段轉換是最快的,該服務是採 facebook 註冊後即可使用。

ManyChat

ManyChat 的功能除了推播訊息外,還可以結合簡訊和EMAIL發送,另外還有各種自動互動機制,免費版的限制較多,若真的要使用必須要升級至 Pro 版,費用是採人數計費,需要做經濟上的考量。

ManyChat推播介面

目前推播介面資訊算是完整,但推播內容有分營利用和非營利用,一般促銷訊息是需要用購買的,未來這樣的免費訊息能維持多久,我們無法確認,只能趁現在能使用的時候先使用。

另一個就是瀏覽器推播,只需要透過  https://www.taiwanbible.com/mip/  網頁的下方按下訂閱通知即可,但因為開發的限制,有部分手機瀏覽器無法訂閱,詳細原因我們還在查明。

為孩子禱告網站訂閱通知

本服務是採委外開發API程式,進行推播的串接,因此需要經費進行開發,另外提供協會網站採用 WonderPush 的服務,可直接結合 WordPress 套件使用,相當容易上手,每一千人只需要1歐元,換算起來相當實惠,另外也可以資源 anodriod 和 ios 的app推播,在此提供做為另一個瀏覽器推播的資訊。

另一個推播方式,採用友會社團法人中華網魚福音傳播協會推出的教會通 Church+ APP,可透過 Google Play 或 APP Store 取得,安裝軟體註冊好會員後,可以直接用掃描 QRCode 加入為孩子禱告的靈修教材。

教會通 Church+ 為孩子禱告靈修教材

Line 方面後續應用

Line原本的貼文串在升級之後,免費版本不再限制每月貼文數量,我們將仍繼續維持週一至週五的每日上午更新,原本發展的 Line Notify 於十一月會討論之後,決定先停止發展,考量原因為入門門檻比較高,且如果不懂得建立封閉社團,或加入開放社團,容易造成新的問題,因此就暫緩使用,改採互動方式,使用者只須要從選單中按下【本日經文】,就可以獲得當日的經文和圖片。

LINE自動回應

使用互動模式,需要採 Line Developers 開發 Messaging API,需要熟悉基本程式開發才能上手,因此本方式仍採委外開發進行。

後續工作

由於目前各服務部分是獨立運作,因此每週需要進行不同的上稿工作,包含網站上搞,此部分會結合網站、瀏覽器推播和LINE的互動回應,而 facbook 和 Instagram 需要透過 【創作者工作坊】 分別進行上稿,Messenger部分,需要透過 ManyChat進向上稿,LINE貼文串需要重後台上稿,教會通 Church+ app 部分也需要透過後台上稿。因此每週我們需要進行五次上稿的作業,後續將探索如何簡化上稿作業,以降低同工工作量。

替代方案開發預算為10萬元,詳細部分等待十二月財報報告完成後,在來更新至此一併說明。

LINE@替代方案

為孩子禱告 LINE@生活圈替代方案

因 LINE@生活圈將於2020年1月14日起升級成LINE官方帳號,相關付費方案也將更換,目前每個月798元,不限次數的推播將要結束,而新方案的推播經費超過我們所能承擔的範圍,勢必需要採用替代方案。

LINE官方帳號

LINE官方帳號計費

依照目前為孩子禱告 LINE@生活圈,訂閱戶數為 12,589人,以 13,000人計算,每日發送圖+文,計2則訊息,每日為 26,000則訊息,每月30日估算(實際上為週一至週五發送,以整數估預算),計 780,000 則,超過25,000則,需要採用高用量計費,每月月費為4,000元。

訊息量計費採累計方式加總方式
25,001 ~ 35,000 = 0.15元 * 10,000 = 1,500元
35,001 ~ 45,000 = 0.14元 * 10,000 = 1,400元
45,001 ~ 65,000 = 0.13元 * 20,000 = 2,600元
65,001 ~ 105,000 = 0.12元 * 40,000 = 4,800元
105,001 ~ 185,000 = 0.11元 * 80,000 = 8,800元
185,001 ~ 345,000 = 0.095元 * 160,000 = 15,200元
345,001 ~ 665,000 = 0.094元 * 320,000 = 30,080元
665,001 ~ 720,000 = 0.090元 * 55,000 = 4,950元

720,000則訊息加購費用共計 69,330元

LINE官方帳號每月費用,需要 4,000元 + 69,330元 = 73,330元,共計年費 879,960元

已超過協會年預算的三分之一,若繼續採取 Line 推播,將會不敷成本,因此我們已超過協會年預算的三分之一,若繼續採取 Line 推播,將會不敷成本,因此我們會維持LINE官方帳號的貼文串,另提供替代方案採多元化服務。包括:FB粉絲頁FB MessengerInstagram、Church+ APP、LINE@互動模式、專屬網站和瀏覽器通知。

服務方面分為主動推播和網友自行瀏覽兩種,以下將分別介紹。

主動推播方案

每週一至週五上午七點進行推播,此方案包括 FB Messenger 、 Church+ 和 瀏覽器通知。

FB Messenger

請先加入 https://m.me/PrayforChilden ,如是智慧手機用戶,需先至 Google PlayApp Store ,安裝 Messenger 的APP,才能每日於七點收到推播通知,未安裝APP需要登入 Facebook以後才會看到。

點選網址電腦會開啟網頁,手機如有安裝 Messenger APP,將會開啟如下畫面:

開始訂閱

按下【開始使用】,既完成了訂閱服務,週一至週五每日七點,將會為您發送當日的為孩子禱告圖片和內容。

完成訂閱

如果怕被吵到,可以於右上方的藍色都勾處,選擇關閉通知,如未來想要取消通知,可以直接輸入【取消訂閱】,系統就會將您的訂閱取消。

教會通 Church+ APP

這是由友會社團法人中華網魚福音傳播協會所推出的教會用途的APP,可透過 Google PlayAPP Store 取得,安裝軟體註冊好會員後,可以直接用掃描 QRCode 加入為孩子禱告的靈修教材。

教會通 Church+ 為孩子禱告靈修教材

如您無法直接使用 QRCode加入,可以打開【教會通 Church+】APP,透過以下步驟進行訂閱。

  1. 打開左上角的選單,找到我的教會,點選進入。
  2. 新增綁定教會,輸入教會代碼【ccnda】
  3. 找尋到【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】,點選進入後,點下最下方的【綁定教會】按鈕。
  4. 完成後就可以在左上方選單點入我的教會,可以看到 【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】 。
  5. 點入 【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】 的選單中,點選【靈修教材】。
  6. 就會呈現出【為孩子禱告】的靈修教材,點入後於最下方按下【我要訂閱】,既完成訂閱服務。
我要訂閱

完成訂閱後,每週一至週五上午七點,都會收到有靈修教材的更新,點入之後就可以觀看當日的資訊。

瀏覽器通知

使用電腦瀏覽的弟兄姊妹,可以透過 Chrome、Edge、FireFox瀏覽器收到每日更新通知,只需要進入為孩子禱告專屬網頁 https://www.taiwanbible.com/mip/ ,於網頁的下方會看到此訂閱通知,如下圖所示:

為孩子禱告網站訂閱通知

點選訂閱通知後,會跳出確認視窗,確認後既完成訂閱,每週一至週五上午七點,將會收到如下圖的通知。

瀏覽器通知

自行瀏覽方案

LINE貼文串

LINE@生活圈升級成為LINE官方帳號,雖然推播費用大增,但貼文串部分就沒有限制數量,雖然被觀看的機率會像 Facebook 的粉絲頁一樣,容易被大量貼文洗刷掉,以及被貼文呈現的演算法排擠掉,但也還一個可以維持更新的地方,喜歡滑貼文串的朋友們,看到的時候,別忘了一起來為孩子禱告。

LINE貼文串

LINE訊息回應

升級官方帳號的API互動式保留,且可以在免費版本使用,為了避免推播,改採讓用戶透過回應方式取得當日禱告內容,可從 LINE 對話視窗的下方選單,直接點選本日禱告,系統會幫你送出本日禱告,隨後就會回傳本日的圖片與內容。

LINE自動回應

同時在這個選單中,我們有提供三個替代方案,可以按照自己常用的社交媒體,做為每日為孩子禱告的內容來源。

Facebook 粉絲專頁

為孩子禱告粉絲專頁,跟著從LINE@生活圈替代方案進行時就成立,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rayforChilden/ ,每週一至週五早上七點會刊登當日的圖片和內容。

Facebook 粉絲專頁

Instagram

年輕人比較常用的 Instagram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rayforchilden/ ,我們也申請好,並於每週一至週五張貼當日圖片與內容。

Instagram 為孩子禱告

專屬網站

為了讓內容更方便瀏覽,從原本台灣聖經網的一個區塊,改為製作專屬RWD頁面,讓弟兄姊妹可以更方便瀏覽,同時透過瀏覽器通知,才能有專屬頁面可以呈現。

為孩子禱告專屬頁面

後續可能應用

正當在寫這邊的時候,看到網路上這篇報導【官方帳號新制到來!品牌搬離 LINE 慈濟:搬去 Telegram 吧】,原來 Telegram 也是一個替代選擇,但目前使用者不多,未來可能會是一個趨勢,因此就先申請了協會和為孩子禱告的專屬頻道,但還沒有馬上經營,先做為測試和研究使用,有興趣的人可以加入看看。

協會的 https://t.me/ccnda
為孩子禱告的 https://t.me/PrayforChilden

Telegram 安裝時並沒有中文化,只能先用英文安裝,安裝後透過此網址 https://t.me/setlanguage/taiwan ,可進行中文化設定。

我們還有建一個技術交流群組,如果有教會機構有興趣採 Telegram 經營的,可以一起加入討論,欲加入者請透過 info@ccnda.org 與我們聯繫。

為孩子禱告的LINE@ ID是 @pdz8841k

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的下一步?

今年協會暫緩了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,華神在10月份正好舉辦了「第一屆新媒體宣教神學研討會」,剛好藉機會來談談兩者的差異性。

普遍上,我會建議避免使用「新媒體」一詞,主要原因這是一個不明確的用詞,且會隨著時代而改變,在印刷術剛普及的時候,出版書籍可以算是新媒體。攝影技術產生,電影成了新媒體。無線電波普遍化後,廣播就成為了新媒體,隨後電視也漸漸普及,同樣也是新媒體,而通訊轉變成網際網路之後,改變了媒體的傳播方式,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有公眾發表的機會,而成為了如今所說的新的媒體應用。

因此媒體從本來少數發聲的大眾媒體,轉而在社交平台每個人都可以發聲的自媒體。社交媒體漸漸超越電視、報紙、書籍的關注時間,成了現在的獲得資訊的主要媒體,那麼還能算是新媒體嗎?或許有其他更新穎的媒體傳輸方式,值得我們去發掘!

而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關注的,不單是傳播媒介和內容呈現,想更多探討網際網路上的資訊,可以如何被有效的應用,讓資訊取得能有更便利的方式,或是能更快速查找到所需且合適的資訊。因此歷屆「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」,早上規劃為趨勢觀念分享,讓與會者能發想思考,下午則是介紹目前在網路上可應用的工具(含付費和免費)。

在這網路資訊世代中,我們呼籲要有更多科技專業領域的弟兄姐妹被差派出來,用專業互相合作,去改善各種資訊的傳遞,並有效的應用,這跟新媒體宣教鼓勵大家成為網紅和發聲而有所不同,但卻可以讓各方資訊更有價值的被傳遞及使用。

特別於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發展下,我們可應用的資訊層面嚴重的短缺。此外,在缺乏數據的累積下,許多的生活應用,將會喪失了發聲權,漸漸地被其他資訊價值所取代,而這類的應用與大數據分析相關,若未能累積數據更難以去發展未來的應用。

面對智慧化發展的趨勢,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。除了對外發聲的自媒體關注外,如何去使用資訊在日常的生活中,讓信仰資訊能讓需要的人可以更容易,且便捷的取得,也是我們不能馬虎的領域,科技應用不是單打獨鬥的世界,需要的是集思廣益、分工合作才有機會產生多元的應用方式。

「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」初期希望能拋磚引玉,讓已經在科技應用的創意激發出更多的創意,但在三屆過後,我們發現到應用並沒有更多增加,而回應者希望能找到帶回去能做的事情。因此研討會無法滿足與會者的需要,因此我們暫緩了執行,改為舉辦「資訊同工交流聚會」。

資訊同工交流聚會主要是針對神學院、機構、堂會的資訊同工為主,藉由交流彼此熟悉的經驗,並共同解決眼前的難題,同時也探討與思索更有效的解決方式。進一步將擴及基督徒的科技人員聚會,藉由不同的專業碰撞,發掘現行的不足與挑戰,並使用新科技技術去克服,這樣未來再舉辦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時,才能有更多紮實的服務,被接觸到更多願意一同參與的肢體。

因此我們再次發出代禱的呼聲,請差派出教會中的科技專業的弟兄姊妹,一同起來為主發光發亮。

作者:王獻宗

寫於 2018/10/20 @新媒體宣教神學研討會

教會如何開始電腦網路福音事工?

要談「教會如何開始電腦網路福音事工?」之前,要先解釋「電腦網路福音事工」有哪些元素?從字面上來看,可以分成「電腦網路」及「福音事工」兩大部分。

■ 電腦網路

「電腦網路」從西元1960年代開始發展至今,相關技術日新月異,卻始終離不開:

「連接」不同的設備,「分享」彼此的資源。

因此「連接」與「分享」是「電腦網路」二個重要的元素。

■ 福音事工

太 28:16 十一個門徒往加利利去、到了耶穌約定的山上。

太 28:17 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.然而還有人疑惑。

太 28:18 耶穌進前來、對他們說、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、都賜給我了。

太 28:19 所以你們要去、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、奉父子聖靈的名、給他們施洗.太 28:20 凡我所吩咐你們的、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、直到世界的末了。

從這段經文中,可以看到「福音事工」三個重要的元素:

  • 耶穌(神)。
  • 十一個門徒及萬民(人)。
  • 「直到世界的末了」也就是「永續經營」。

而這整段經文,通常被稱為「大使命」,也就是「異象」,是福音事工第四個元素,也是最重要的元素。

接著我們綜合以上資料,得知「電腦網路福音事工」有二大部份及六個元素:

  • 電腦網路:
    1. 連結。
    2. 分享。
  • 福音事工:
    1. 異象。
    2. 神。
    3. 人。
    4. 永續經營。

將上列六個元素組合,開始電腦網路福音事工:

  • 因著事件,透過禱告,尋求神,找出異象。
  • 與人交通,查驗同時確認異象。
  • 根據異象,了解要連結哪些目標客戶(萬民),找到合適同工、工具及分享內容,永續經營。

接著就以筆者的教會,深坑活石教會,如何開始「電腦網路福音事工」的經過,來做一個說明:

本會弟兄姊妹原本都居住於大台北地區(深坑、文山等);在進入廿一世紀之後,因神的呼召或工作異動等因素,陸續有弟兄姊妹移民海外。

移民海外的弟兄之中,有一位曾是筆者的小組長,他向筆者反應,身在國外,無法得知教會的狀況。當時筆者在禱告中,出現「建立電腦網路福音事工」,「連結」旅居海外的弟兄姊妹的異象。

接著與主任牧師及執事交通,於二00二年七月,確認建立「電腦網路福音事工」,服事(連結)旅居海外的弟兄姊妹。其間因著因緣際會,認識了「OursWeb.Net 我們的網站」站長王獻宗(黑熊)弟兄,提供寶貴的建議及經驗分享,使得整個事工得以於二00二年十月順利的開始,至今(二0一八年四月)已經超過十五年;十多年來,在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,但是有主的保守和引導,以及牧師和教會弟兄姊妹的支持,使得整個事工可以持續進行。

本文作者為協會常務監事

網路事工夥伴們一起攜手前進

網路事工夥伴們一起攜手前進

通訊科技的進步,帶給人生活便捷的生活,難以想像過去靠書信傳遞資訊,對現在年輕人也能在電視、電影中,看見飛鴿傳書、驛馬快信等古早訊息傳遞方式;科技的進步將傳播訊息從類比轉換成數位,可傳遞的資訊量不斷的提升,最明顯的就是有線電視台畫質的從HD一直挑戰到4K,這些科技的改變如何影響我們生活呢?對信仰又有著怎樣的關係?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的不斷的思索與探討的議題。

在一、二屆的研討會中,我們討論了趨勢相關的議題,進入了第三屆,暫緩了一下腳步,讓我們一同來面對,資訊科技的洪流,該如何站立在其中,又是如何回應新的需要,其中有不少同工在網路資訊領域,埋下一二十年的光景,不斷的學習與應用,讓新的技術可以成為我們的幫助,而不是一個隔閡,這些幫助讓我們看見信仰資源的豐富。

網路不能只當作媒體看待,回到通訊的本質去思考,可以一對一、一對多、多對多的不同資訊交換方式,不同的方式有著不同的可能性與機會;當我們在探討媒體的時候,不論新舊媒體性質差異,還是傳播內容和技術的分別,主動與被動的接觸方式,需要被探討的範圍相當的廣泛,內容的生產與科技的應用,兩者是相輔相成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;這正是我們需要從另一個不同的角度去探討網路應用。

別於新媒體的探討方向,第三屆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【數位歲月的痕跡】,讓我們一起關注網路事工發展的這二十年來,所經歷的改變和累積的豐富數位資源,所擁有的不是人氣和聚光燈,而是陪伴、建造和便利,在舞台聚光燈之外,不像是媒體有五光十色的焦點,而是用生命與歲月默默的付出,讓信仰資源在網路上不斷的成長和累積。

網路事工發展至今,不單在媒體應用層面,檯面下需要結合資訊科技、系統維護、程式開發、內容維護等工作,應用層面包含對外的資訊傳遞,提升內部管理的資訊自動化,很難攏統用網路或媒體就涵蓋一切,其中的專業又有很大的差異性,往往不是一個人就能勝任,需要彼此間的配搭,而礙於服務的順暢,許多的工作進行,都需要選擇深夜,或是長假中進行,今年農曆新年的時候,正好不約而同,幾位同工都在進行設備的清潔維護與更新,許多例行性的維護又不能少,是怎樣的感動讓大家如此堅持呢?

筆者經常在問為什麼?看著這一群同路人,轉眼經過了一二十年仍堅守在同一個崗位,是怎樣的呼召?是怎樣的委身?歷經過多少的挫折?又有過多少的軟弱無力呢?又有多少的辛勞呢?神是如何的保守與帶領?這些問題都讓筆者非常好奇的問題,過去的歲月所累積的痕跡,就讓我們依同屬算過去所經歷的恩典,讓我們再次攜手往前跨進一步,繼續在主裡同工迎接新的挑戰。

更方便獲悉身邊的活動資訊

六月一日正式結束了 OursWeb 的訊息服務,改由【活動訊息佈告】接續提供最新最即時的活動訊息,這一次改版有三大訴求,直覺判斷的分類架構,行事曆呈現當日活動,對於行動應用所不可或缺的在地資訊;活動登錄方面則做了大幅度的簡化,只需要刊登主要資訊,不再像以往需要填寫冗長的表單,透過這次改善,讓服務更方便查看和提供。回想起資訊受限的年代,邀請朋友參加聚會總是需要等待合適的時機。除了年度的聖誕節佈道會,或是聯合性的講員佈道會外,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還有哪些活動能邀請朋友,自從網際網路興起,教會著重社區關懷後,許多的社區活動、生活講座,甚至還有讀書會,成長小組等等,讓我們有許多的機會帶領身邊的朋友接觸教會認識信仰。

雖然不是每個堂會都隨時舉辦活動,但在行動應用便利的時代,我們看到了一種可能:有這一天,我和朋友在咖啡店聊天,談論到關於職場的難題,此時,我拿起手機,便可以查看附近教會舉辦的活動,並邀請他一同參與,讓生活與身邊的教會建立起關聯,這是在十年前還未有手機應用時難以想像的發展。

SoLoMo 開發原則

活動訊息開發時掌握基本的 SoLoMo 原則,SoLoMo 分別為 Socal 社交、Local 在地、Mobile 行動。行動網路普及、資訊爆炸的時代中,如何讓服務更即時便利的使用,成為核心思考要點,藉此除了將服務採更簡約的設計方式,並導入了社交媒體的登入和分享機制,讓網友可以使用常用的 Facebook 和 Google 帳號登入,亦可以使用台灣聖經網或是直接註冊服務會員,同時在每篇活動訊息都能簡單的分享至 Facebook、Google+、LinkedIn、Twitter 和 Line;行動上網帶來的便利,以及訂位服務的普及,讓這次服務可以依照使用者的所在位置,呈現出附近舉辦的活動,並採用 RWD 的設計,適合各類行動裝置瀏覽,藉此達到了隨時可分享資訊給身邊的朋友,讓大家有更多的機會接觸教會提供的活動和服務,並接觸福音更多的認識基督信仰。

行事曆呈現方式

先前 OursWeb 訊息採用的是條列方式呈現,依據刊登時間排序,造成訊息越多,先前訊息就會被推擠到後頭,造成無法輕易瀏覽,這次為了更方便瀏覽,特別增加了行事曆呈現方式,讓人可以透過依據自己時間上的安排獲悉活動資訊,同時也提供舉辦活動的教會機構,可以透過行事曆避開活動撞檔,讓活動能在適合的時間安排。

分類顯示

服務分類重新定義,在開發的時間我們探討過要以對象分類為主,還是以活動類型為主,但發現都有其不模稜兩可的地方。評估使用標籤的可行性,反而出現標籤定義會更開放而讓活動失去分類的意義,最後採取折衷的辦法,將類型和對象混合呈現,歸納出十大類:禮儀聖事、宣教差傳、福音佈道、藝文展演、教牧同工、公告事項、信徒聚會、社會關注、社區活動、家庭生活和研經學習;並採用過往 OursWeb 收錄兩萬多則的活動訊息進行歸類測試,最後就產生了大分類下的細部類型註解,然而活動訊息的多元仍有多待釐清的部分,我們也會依照實際訊息的收錄狀況做適當的調整,讓各類訊息可以更容易地被關注到。

在地資訊呈現

能隨時隨地都能獲悉各種的活動資訊,除了幫助自己學習成長,也能帶給身邊的人祝福,在行動應用中變得不可或缺以外,活動只能透過主日聚會中的週報或報紙獲悉,雖然 Facebook 已有大量的活動資訊,但若不是自身聚會的堂會,很難被注意到,這次推去在地資訊的呈現,隨時可以關注自身堂會,同時也可以關注到身邊教會的活動,甚至在職場周邊,也可提供遠在他鄉的朋友,及時獲得附近的相關資訊;但面對在地資訊的提供,對於活動的收集將會是一個挑戰,主要都會區活動較容易收集到,但都會區外更是需要各種資訊,我們期待將來打開手機,不管身在何地,都能接受到相關的資訊。

結合教會機構名錄應用

雖然活動訊息服務是一個新的服務,但資訊卻是與【教會機構名錄】緊緊相連,除了在活動訊息可以觀看到活動資訊,在教會機構名錄中同時也會顯現該教會機構所舉辦的活動,以及周遭相關的活動資訊。在基督內我們是一家,但我們往往因著堂會差異而有所隔閡,透過訊息的串接,我們期待能帶給主內弟兄姊妹更寬廣的視野,並將各堂會的弟兄姊妹當作肢體,相互支持與參與相關的活動,甚至能看到肢體需要時能主動幫補,這部分的觀念正是回應開發教會機構名錄時所提到:合一、宣教、事奉的價值,而活動訊息除了能帶給弟兄姊妹幫助,更是能讓周邊的不認識教會的人,能有更多的資訊認識教會的全貌。

開放API的架構

為了能讓教會公共資訊更多元的利用,在教會機構名錄開發時就已提供 API 服務,活動訊息服務當然也不會例外,由於協會的資金、人力、技術都有限制,但希望所建立和蒐集的資訊服務,都能提供 API 服務,讓有負擔為教會機構貢獻資訊專業的弟兄姊妹,能有更完善的資訊,透過不同的創意和應用,讓資訊產生新的價值,共同為著神國度而努力,一同在網路分享福音見證神的榮耀。

雖是獨立個體,卻能互為肢體

個體與肢體

在第一屆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結束後,隨即思考著第二屆的主題該是什麼?數位趨勢的省思然後呢?筆者發現到一個問題,如果網路只侷限於新媒體探討,反而容易忽視其他的可能性;網路的應用不僅是媒體,若跳出傳播的目的,從商業應用的角度,可以看見更多的可能,正如現今物聯網的應用,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,可以隨時操控家電,掌握公車即時資訊和行車紀錄等等,就連寶可夢遊戲更是結合地圖、地理資訊和定位系統,還包含許多跨越地理的協同作業方式,因此就訂下了這次的主題【數位互助的精神】。

時代的變遷

在這個劇烈變遷的時代,從最初個人電腦普及化開始,接踵而來的是數據機撥接上網,轉眼間已成了光纖到府,處處皆可行動上網的恆網時代,網路應用正不斷地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,教會機構的事工推展也跟著變化。猶記網路連線自數據機轉向ADSL的時期,網路被許多教會機構視為毒蛇猛獸,深怕觸及了網路就會身陷危機中,而如今談論的卻是教會都該成為新媒體教會,時代的變化是如此的奇妙。

筆者最初參與的網路事工,當時還只是BBS連線版的福音工作與鼓勵教會架站的免費網站空間,即時通還尚未成熟時,論壇和聊天室為團契、查經及探討各類問題的地方,隨即而來的,是部落格的興起,紛紛發展出不同的自媒體,不少人開始撰寫著自己不同的想法,這時代中衍生出百花齊放的內容,不少教會建立起自己的部落格網站,分享平日的靈修、主日講道、見證和神學議題等。

接續微網誌的推出,以簡短的字數,讓每個人都可以發聲,而弟兄姊妹的關係從實體生活,延伸至網路上的互動,接著進入社群網路的世代,此時Facebook在台灣,因著開心農場等的遊戲,把所有人拉進了一個社交網路,透過社交網路的實名,許許多多人在上面發現了老同學和老朋友,社交關係瞬時之間活絡了起來,跟隨著智慧手機普及,3G上網普遍,任何人皆可隨時關注身邊親朋好友的動態,除了探討福音的應用之外,如何牧養這個時代的需要,又成了一個新的議題。

個體與肢體

網路事工的發展,隨著時代的變遷有著許多的變化,正因如此,研討會上午以趨勢分享作為主題,下午則展現不同事工的運作方式,有談論社交網路的福音策略、網路教學的應用、網路福音的發展、教會機構名錄應用、新聞媒體面對時代的變化、異端的防範工作、聖經工具的發展、協助架設網站、牧養工具的應用等,每個工作都有著不同的專業程度,並非單一單位就可以完成,每個單位有著不同的呼召,按著領受去完成不同的使命,雖然看起來是分散的個體發展,但正因為在主裡我們互為肢體,將每個不同的個體呈現出其功能性和應用性,並滿足不同需要,及個人的負擔參與和應用。

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,乃是許多肢體。
設若腳說:「我不是手,所以不屬乎身子,」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。
設若耳說:「我不是眼,所以不屬乎身子,」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。
若全身是眼,從哪裡聽聲呢?若全身是耳,從哪裡聞味呢?
但如今,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。
若都是一個肢體,身子在哪裡呢?
但如今肢體是多的,身子卻是一個。

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4-20節

時代的變化仍持續著,會有許多不同的事工接踵發展,我們需要的是先認清自己的需要及負擔,並需認識更多不同單位所做的事情,透過了解自己和認識肢體,選擇出一個適切的事工參與和應用,才不會落入盲目跟風不知所措的處境;我們知道個體都有存在的特殊性,並非任何事情都要參與或發展成特定形式事工模式,正如羅馬書十二章3節「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,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,看得合乎中道。」參與網路事工正是需要如此的判斷,研討會的舉辦為了能拓展視野,並讓每個事工成為每位基督徒的幫助,透過各種的應用彼此成全,各盡其職,一同建立基督的身體。

挑旺與挑戰 – 網路事工奮鬥史

挑旺與挑戰,網路事工的發展是需要被挑旺,更需要面對挑戰持續堅持
網路事工發展至今,超過了二十年,許許多多的時間是無聲地進行,網路不只是新媒體,更是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,舉凡肢體間的聯繫,事工工作檔案的傳遞,清晨靈修與詩歌的閱讀與聆聽,查考聖經的相關知識,當然還包含著各種學習的措施,獲得最新的資訊,一天中有多少事情與網路有關?又有多少信仰活動透過網路發生呢?

持續挑旺參與的熱誠,勇於面對挑戰的堅持

當新媒體議題再次挑旺許多的弟兄姊妹,透過不同課程學習如何使用社交網站作為出聲口,分享信仰中的所見所聞,期盼能將福音分享給身邊的親人朋友,感受到新一波的弟兄姊妹被興起,在這興起的過程中,更值得我們回憶過往,網路事工的發展,需要堅定持續進行,但這卻是一個艱難的挑戰,需要的是不斷延續與傳承,並且回應這世代的需要。

網路事工起始

當筆者1996年第一次進入網路世界時期,還只是玩著線上遊戲與交友,而後架設了一個個人網站,開始了與網路難分難捨的情感,更因此投入了網路產業,至今成立了網路發展協會,但這還並非是網路事工的起點,在這時間點之前,1993年一群學生正興起在BBS上發光發熱(註1),除了自行架設BBS,同時參與宗教連線板,進行深度的信仰對話,開啟了網路事工的發展與對話。

所以,我奔跑不像無定向的;我鬥拳不像打空氣的。林前 9:26

1994年成立了華人基督徒資訊中心,CCRC(Chinese Christian Resource Center)(註2),當時最常使用的工具分別為:全球資訊網(WWW·World-Wide Web)、網路布告欄系統(BBS. Bulletin Board System)、檔案傳送系統(FTP.File Transfer Protocol);針對資源的共享和資訊的交流,更帶領形成了一群網路宣教士,在1996年的第五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的會前會(註3),談論到關於資訊倫理的問題,探討匿名攻擊謾罵(今稱為網路霸凌),及思考斷裂與溝通主觀;凸顯出網路事工的發展需要的是團隊的方式進行。

直到2000年,筆者加入了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的華人資訊中心,當時2000年福音運動將於年底結束,2001年轉型成四個事工中心,其中之一就是華人教會資訊中心,計畫發展包括華人基督教入口網站、教會資訊網這兩項主要的網際網路事工(註4);後續又於2009年成立了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,延續了資訊中心的發展工作。

網路事工研討會

在這20年期間開始了各種網路事工研討會,使得網路事工透過各方面持續發展,以下收錄筆者所知及參與的相關研討會記載,若有不足部分,能需要大家一起補充:

 

1996第五屆世界華人福音會議資訊時代香港
1997華人教會與資訊網路事工諮詢會議香港
2002資訊科技與福音傳播諮詢會議台灣
2004北美基督教網路事工研討會 – 異象 工具 連結美國
2006e 碼當先-北美基督教第二屆網路事工研討會美國
「教會面對e化之挑戰與契機-善用e化廣傳福音」研討會台灣
2009第一屆網路宣教論壇(2009)基督之家第一家美國
2010「網絡與使命』研討會香港
第二屆網路宣教論壇美國
2011第三屆網路宣教論壇美國
2012第四屆網絡宣教論壇美國
2013第五屆網路宣教論壇美國
2014第六屆網路宣教論壇美國
2015第七屆網路宣教論壇美國
第一屆基督徒網路應用研討會台灣

 

面對挑戰

網路事工的起始,已為2015年今天的我們,立下了許多的根基與內涵,看似前仆後繼地加入網路事奉,需要的不單只是被挑旺的熱情,更需要面對挑戰,變化萬千科技日益月新的時代,變化成為了一種常態,但不變的堅持才能帶動持續不斷地發展,而真理的永恆,讓我們看見一群人堅定的付出。

參考資料:
註1 陳鳳翔,2010.05.06, 立志作安靜人
註2 陳偉望,1995.05.28,論壇報,向電腦網路進軍——華人基督徒資訊中心簡介
註3 陳韻琳,1996.07.14,論壇報,再思BBS網路倫理
註4 夏忠堅,2000.10航向教會—教會成長中心